山岭中的传统村落 —— 零陵区大庆坪乡赵家湾村
地理位置
赵家湾村是湖南省零陵区大庆坪乡田家湾行政村下的一个自然村。距零陵古城、零陵区人民政府所在地近70公里。
地处都庞岭北端,越城岭东端通道上。东、南、北与大庆坪乡辖村相邻,西与广西全州白宝乡交界,湘桂古道从村前通过。
赵家湾村属丘陵地区,喀斯特地。海拔180米,地理坐标:经度111 52 32 纬度25 28 34。
2013年被永州市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9月被中国住房建设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生态环境
赵家湾村四面青山环绕,山岭起伏连绵,风光秀美。村北不远处有一口水井,离水井10米处,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树下有一尊市级文物保护标志。一小溪经此流向村前。
记印着历史、饱经风雨苍桑、跨越了几十个世纪的湘桂古道,从东面蜿蜒而来,傍村再向西延伸而去。
每逢大地回春,春暖花开的时候,这里的山山岭岭,鲜花吐艳,百花齐放,伴着鸟语传来花香。
到了盛夏,郁郁葱葱,林木映掩,风吹林木似波涛翻滚,传出阵阵“哗哗”声。深秋季节,霜打树叶五颜六色,层林尽染,如二月之花。进入寒冬,大雪纷飞,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
还有天赐深不可测的天坑及幽静的岩洞。山岭、田野、盆地、古道、小桥、流水、人家,这如诗如画的生态环境,彰显了传统村落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人文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相得益彰。
宁静古老的传统村落,浓重朴实的传统文化,悠久厚重的农耕文化,山水环抱的生态基底,共同成就了赵家湾这个世外桃源。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赵家湾村何时建村,有三种不同说法。
其一
零陵文物管理局在湖南省第十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文物本体沿革》栏中写到:赵家湾村古建筑群始于康熙年间,现存建筑于清至民国初年所建。
其二
《零陵文化旅游丛书》(2019年9月湖南人民出版社)之一《古村遗踪》主编唐青雕说:“据赵家湾村唐高成先生收藏的民国十三年〈唐氏通谱〉记载, 赵家湾村唐氏家族先祖唐介民系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进士,官居御史,家住河南淆州杨柳庄。
生念祖,念祖生三子,曰希圣、希华、希晚。希圣公当时是湖广粮运官,有一次运送的粮草不幸被强盗劫走,因而他不敢回朝廷复命,避难于广西全州粟加渡,在此安家落户。
希圣公第六代孙德隆公,迁居湖南省永州零陵区大庆坪乡老村里(原柘木村);十代孙时应公率子继后、继成迁居于赵家湾村,从时应公到现在已延续到第十代了。
唐氏家族在赵家湾村生息繁衍,大约始于明代中叶,到清朝进入鼎盛时期,出了不少官吏。其中唐钊公、唐珠公是当时的儒林郎和武信郎副府长。
唐钊公之子唐本勇是进士。
现存村落古建筑大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事实上,赵家湾村的历史阶段远远不止于明代中叶。从一些村周围的古建筑遗迹考察看,赵家湾早就有人居住。
其建村历史至少从唐代就已经开始了,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村北横跨小河上通向零陵古城的圆通桥。至于从唐代到明朝中叶这期间赵家湾村的世事变迁,却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其三
是赵家湾村民口述。一位年近九旬的唐老先生说:要了解赵家湾村的建村历史,先得从赵氏家族说起,听先辈说,在明代末期,朝廷官员内外勾结,置人民生死而不顾,因而激起民愤,推翻朝庭统治的起义风起云涌。
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从天津直逼北京,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配合李自成起义军推朝廷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朝廷为镇压农民起义军,派出重兵在中原杀掳起义军,致使中原地区战事四起,兵荒马乱,民无安宁之日。
为了保命求生,老百姓纷纷携妻带子逃离家园。
一位中原赵姓男子携带家眷一路乞讨南下,含辛茹苦来到零陵,从大西门渡潇水,沿着湘桂古道西行,途经大庆坪一带时,见其山岭叠翠,林茂人稀,是避难好地方。于是在明山岭山脚下,砍树割草,搭起草棚作栖身之地。
先以山上野果野菜为食度日,后在此开荒种地。几年后有了余钱剩米,又盖了居屋。
因不远处是一个大天坑,每遇大雨,电闪雷鸣,震耳欲聋,山洪倾泻入百米深坑,发出怒吼,吓得猫跑狗逃,鸡飞蛋打,惊得人寝食不安。
赵氏人认为,此地不能为人久居,不宜后人生存发展。为避开恶劣环境,没住几年,就迁居离天坑较远的庙山岭南面坡地上了。
(二次搬家遗址照)后又因坡地风大地窄,冬天山风寒冷袭人,后人建房没有空间,赵家人合议,再次搬家。此次搬家吸取了前两次立居教训,宅地选择慎之又慎。
据先辈人说,赵家人选择了几处宅基地都不满意,最后看中了庙山岭东面。
此地山水秀美,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湘桂古道东来西往,出入湖南永州和广西全州方便。
与往来人员可以相互传递信息,又可以将山里的农副产品运出山外变卖换钱,更重要的是子孙后代有生存发展空间。于是就拆除了旧屋在此建了新居,也就是现在赵家湾所在地。
有关赵家湾村的建村历史,经考查, 其一称建村时间始于清康熙年间,无史料佐证; 其二称建村历史在“明代中叶”、“不止明代中叶”、“甚至在唐代”提出的依据,经不起推敲; 其三称赵氏家族在此建村已是清代初期了,虽是口传,没文字记载。
按照逻辑推理,赵家人在此建村应是清代初期,唐氏家族入住赵家湾村时,为清康熙初期,赵家湾村的建村历史应为清代初期。
姓氏演变
赵家湾村里已无赵姓人,住的全为唐姓聚族,其中是有前因后果的。
据赵家湾村老人说:是赵姓家族明末在这里建的村,到清代康熙年间时,姓赵的就回到老家中原去了,走时把房屋家产卖给了唐姓人家,也就是赵家湾村的唐姓先祖时应公。
时应公带着家人入住到赵氏家族建的宅屋内,他的儿子和老婆觉得,唐姓人家住的村为赵姓村名,名不正言不顺,提出更改村名,把赵家湾村更改唐家湾村。
理由是:赵家湾村始于赵姓人家,他们在这建的房,开的荒,种的田地,置地家产,叫赵家湾村,这是理在其中。
现在赵家人把所有的财产买给了我们唐姓人,他们已离开此地,应把赵家湾村改为唐家湾村。
意思是过去这个村子,这方山水,这湾田地是赵姓人家的,现在已归我唐姓人家了,改村名是天经地义的事。
时应公听说要改村名,不仅没有同意,而且还严肃地对儿子说:村名不能改,赵家湾村不能改为唐家湾村。
你们知道赵家湾村是怎样建起来的吗?是千里迢迢来到这举目无亲的地方,他们含辛茹苦,勤奋劳作,省吃俭用,白手起家,齐心协力,几经周折建的房子,可想而知他们在建赵家湾村的时候是何等艰难。
赵姓人家虽然把建的房子、置的田产卖给了我们唐姓人家,我们唐姓人家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后人不忘前人恩,要记住赵姓人家的恩德。
你们提出要把赵家湾村改为唐家湾村,有道理,改村名是非常容易的事,把赵家湾村改叫唐家湾村就是了,变个称呼而已。
你们想过没有,改了村名对得起赵姓人家吗?对得起他们远离故土,在这里开村垦荒,拓土造田吗?我认为不能把赵家湾村改为唐家湾村。
理由有三: 一是要尊重赵家人艰苦创业精神; 二是不能割断赵家湾村的建村历史,要把赵家湾村的建村历史源源不断的延续下去; 三是要我们唐氏家族后人知道,他们的先祖是讲义气,懂感恩,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
以上三点,不仅你们要记住,并将此要求,在唐氏家族的子子孙孙传下去,后代修《唐氏族谱》要写入谱中。
我在写此村历史时,查阅了民国十三年修的《唐氏族谱》,未发现有此文记载。但赵家湾村唐氏家族中的老人说:这是赵家湾村唐氏先祖时应公的要求,在修谱时虽然没有没写入谱中,口传从古到今,成了没有文字记载的唐氏家族规定。
赵家湾村现为清一色唐姓人家,村名也没有更改,可见赵家湾村唐氏家族人的忠义之精神气。
村落规模
村落是聚村人们生息繁衍的物质精神生活家园,是居住、生活、休息、交流,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地,是积淀民情风俗、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农耕文化的延续地。
村落规模是在历史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村落规模的大小与村落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村落经济条件、历史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赵家湾村落规模,由大小古宅民院,院栋出入村巷道、议事集会唐氏宗祠、保护村落安全围墙、炮楼、粮食储备房屋、牛屋马厩、排水沟道等构成,是一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传统村落。
对赵家湾村落规模的评价,民间众说不一,有说宏大的,有说壮观的,有说恢宏的。这些赞美村落规模的词语,无不都与村落规模有关。
最能说明赵家湾村落规模的,是零陵区文物管理局提供的数据:赵家湾自然村,现存古建筑是建设于清末至民国初年,由几十座小院相连组合而成,系砖木结构,硬山墙。
赵家湾村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占地面积80余亩,房屋98栋,大小巷道24 条,总建筑面积约15680平方米。这组数据比较客观说明了赵家湾村落的建筑规模。
据村里老人说:赵家湾村在兴旺的时候比现在的规模要大。
从清初到清末村里唐姓家族建设了很多古宅民院,因年代久远,有的房子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在风雨霜雪吹打中倒塌了,现存的古宅民院建筑清末的不多了,大多为民国初期建筑。
考察中发现,大多清代早中期的古宅民院房屋无存,基脚仍现。可想而知,赵家湾村在历史兴旺时期的村落规模,应该比现存清末至民国初期还大,可惜的是已失去的东西再也不能找回了。
建筑特色
传统村落赵家湾村古建筑,从现存古宅民院看,有徽派古建因素,有南岭区域传统村落建筑个性,总体建筑属湘南传统村落特色。
考察发现,赵家湾村的传统建筑,在基本形制上有两种。一种是独栋单院建筑,为清代早期所建,现无存,只留遗址。
一种为院落建筑,有两大院落,即清代中晚期建筑院落、民国初期所建院落。两大院落均存世,且较为完整。聚村人不称院落,称“房子”,把清中晚期院落叫“老房子”,民国初期院落叫“新房子”。
清中晚期建的院落
有正屋 3 栋,横屋 2 栋。(横屋照)民国初期建的院落,有正屋2 栋,进深屋2栋。
牛屋、横屋建在正屋的两侧,为一左一右,面朝正屋为二层。牛屋建在正屋左侧。
两大院落的正屋和进深屋均为民居。清代建的院落,左一层过去为佣人、长工住房,二层用作粮食储备仓库,
现为农耕劳作工具存放空间。右横屋村里人叫马屋,北方人称马厩。过去第一层用作关马匹,第二层为马的食粮储存空间。现没有养马了,其屋子已失去了过去功能,成了杂物堆放场所。民国初期建的牛屋,作用不言而知。外墙较为完整,内院已是杂草丛生,不堪入目了。
清中晚期和民国初期建的院落,从平面布局上看,都是采用中国南方传统村落的纵横格局。两大院落建筑虽存时空差距,但在建筑特色上没有多大区别,有区别也是大同小异。都是天井式院落建筑,正屋为三进堂。天井、中堂、倒厅。天井两侧是厢房,天井四周矮于中堂和倒厅。四周为反水,建筑用语叫“四水归堂”。天井有聚集雨水、排泄雨水的功能,还有透光、通气、散热、吸尘,向空中散发烟雾的作用。
中堂为“一明两暗”建筑。所谓“一明”是指正中堂,是家庭人员用作议事,开展重大活动、节日喜庆聚餐的场所。“两暗”是指中堂两侧房间,主要为家庭长者、父母居室。 倒厅前壁正中位设有神龛,供存放先祖牌位,后人祭拜先祖乃至求福保平安的活动空间。
赵家湾村的古宅民院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外墙是石基砖墙,内为木框架结构,与永州南几县及湘南地区传统传统村落建筑基本类似,但在许多方面也有自己的建筑特色。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院落外墙,也就是清水墙建筑特色。
两大院落前后硬山墙采用“凸”字造型,两侧硬山墙墙采用“人”字造型建筑。不仅凸显了封火墙的防火功能、美观、庄重、大方,而且体现了传统建筑外表美和自然生态美的有机统一,院落与自然的和谐,给人一种视觉美感印象,居住、生活舒适感觉。
建筑用材特色。考察时,村落一位老人对我说:他们的先祖在建清代晚期和民国初期两大院落的时,要求院内建筑所用的木料要山里最好的。
封火墙用的青砖和青石块,要选纯火度最高和坚硬无裂纹的。
我问老人:可否有文字记载?老人答曰:无载,听先辈传言。实地考察,见院内梁、柱、壁、门、窗用材极优,院落已有百多年,屋子未见裂缝。
外墙青砖墙体平面如镜。墙的下碱是一米多高的青石块,大的长达4 米有余,宽约1米,重近5吨,今均未出现裂纹,这在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中实属罕见。
村落巷道建筑特色。赵家湾村的巷道有两种。一种敞开式巷道,一种封闭式巷道。
敞开式巷道,叫村落巷道,是供村民出入的。纵横交错,内连民居大门口,外连湘桂古道。
巷道地面取材当地石材,经石匠雕凿成长方形厚重块石,依据地势组合铺就而成。作为村落建筑配套设施,方便村民出入村道,建筑十分讲究,不仅体现出了民居与巷道和谐美,是一项很有人性化的村落工程。
封闭式巷道,叫院落内巷道,是供院落居住者出入的巷道。赵家湾的清中晚和民国初期建的两大院没有正大门,只有朝前门出入。由朝前门入院内后,再进入民居中的巷道。院内巷道东南西北无阻无挡,白天晚上均可通行,不受时间限制,晚上只把朝前门闩上,院内非常安全,民居可以夜不闭门。
村落有村巷道,院落有院巷道,出院上村巷道,进村入院巷道。一村两种既有村巷道,又有院巷道,这就是赵家湾的巷道特色。
建筑装饰特色。
装饰是一种艺术,属美术范畴,传统村落建筑装饰系民间应用美术。
村落是村人的家园。古宅民院是聚族人栖息、生活的物质载体。
不同民族、地区建筑装饰也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譬如:赵家湾村传统建筑基本属湘南风格,在装饰方面又有自身的特色。
他们的先祖在建造房屋时,不仅讲求古宅民院外部造型美,而且注重内部装饰美,把民间装饰与传统建筑巧妙结合在一起。
一个院落就好像一个艺术大观园,既继承延续了传统民间文化,又给世代聚族居住者提供了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生活享受。
赵家村的古宅民院建筑装饰,概括有以下特色。
一是装饰种类多。从艺术类别划分,有雕刻、绘画、书法三大艺术类别,构成了赵家湾村建筑装饰时空艺术总体。
装饰雕刻有石雕和木雕,又称石刻和木刻。雕刻用材取选于当地山岭自然石木优材。
石雕有立柱石础、大门石礅、门楣、天井石、消防石缸、民用储水石缸等。木雕有檐枋、雀替、驼峰、太师壁、神龛、梁柱、门窗、屏风等。
装饰绘画,主要指彩绘平涂在院门大门楣楹,外墙檐顶下,以及院内天井前照墙上一种建筑装饰艺术。画题有“金鸡报晓”、“二龙戏珠”、“龙凤呈祥”之类。
装饰书法,有院落大门两侧对联,室内照墙上的诗文,多为回字文书写,每座院落均有。
大多为正楷,有的为行书,书法水平虽然一般,却很醒目,装饰效果较好,文化氛围较浓。
二是装饰内容丰富,有动物装饰,如人物描绘惟妙惟肖,视觉效果有远有近,构图有大有小。狮、虎、龙、麒麟、鸟等动装饰虎虎生威,栩栩如生。
花卉装饰,如梅、菊、兰、竹、牡丹装饰秀美端庄,妙趣横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神话传说装饰,如“八大仙人”。
三是装饰形式灵活多样。雕刻有阴雕、阳雕、缕空雕。雕刻工艺精细。绘画艺术,画面组合有主有次,表现有虚有实,动静结合。
彩绘有冷有暖,冷暖搭配合理,色调醒目。
考察时,一位村老人向我念起了一段赞美了传统村落赵家湾宅场建筑方面的民间顺口溜,基本上表达了赵家湾传统村落的一些特色。
湘桂边区赵家湾,山青水秀好地方。
明清年间立宅居,丁财齐发共天长。
先祖耕耘数百载,湘桂闻名古村庄。
宅后青山马鞍岭,村前绿水绕村傍。
左布青龙昂首舞,右遣白虎伏地藏。
二龙戏珠舞平川,七星伴月乾坤方。
俯首村前金锱地,春耕秋收好棉粮。
迈步入村举头看,村呈二院布两庄。
正宅分针巽山乾,侧院座落甲庚向。
宅内布局实严谨,交错纵横巷道宽。
村中均为古建筑,精雕细刻满村庄。
细凿条石作墙基,青砖灰瓦白粉线。
四檐齐水照墙房,十柱落地壁满装。
坚固门户雕花窗,房顶堆塑龙凤凰,诸样瑞兽镇邪顽,庄严牌楼高高耸,雕龙画凤赛呈祥。
石板大路穿村过,古老石板溜溜光。
村巷均铺石板路,青石板路层层上,一遇天气降雨雪,雨雪无泥污脚上。
洋房炮楼建高处,守护宅院防匪帮,村前周边有石狗,石狗各坐守宅场。
安居乐业好住处,宅中世代享荣昌。
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是劳动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民间习俗,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表现。
传统习俗的形成和保持,离不开人的精神、心理因素对客观世界认识。民间习俗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演变的,是约束人们意志行为的习俗。
民间习俗不是法律,可强制执行,而是通过非正式社会控制来推行,也不象社会民德那样重要,必须遵守。传统习俗有地方、民族、历史、传承、变异诸方面的特征。
传统村落赵家湾村,位于湘桂边境山岭,属民族杂居地域,在传统习俗形成方面,与湘南地区传统习俗大径相同。
赵家湾村传统习俗活动,气氛十分热烈。年复一年的传统习俗就有:元宵迎紫姑、二月龙抬头、三月上坟祭先祖、四月拜菩萨、五月家家户户挂菖蒲、六月过半年、七月拜仙女、七月祭鬼神、八月拜月夜、除夕福大年。
除传统习俗文化外,赵家湾村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征民间传统习俗。
丧葬习俗
生与死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是自然规律,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人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葬,安葬就要举行仪式。丧葬习俗是民间传统习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赵家湾村的传统丧葬习俗大体经过五道程序:
- 一是报丧。人死后,孝子要披麻戴孝到亲友家门前下跪,告知亲友和族人死者去世日期时辰。亲友和族人得知消息后都要会放下手中农活,赶到死者家中帮忙。
- 二是做道场。道场是一种道教传统文化。道场一般由5至7人组成,民间叫师公队伍。牵头的叫师公,也称道师,道场队伍吹打拉唱俱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做道场时间短为一天,长有三天。时间由主人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确定,师公根据主人确定的时间安排内容。道场是一种传统习俗文化,并不是什么封建迷信,论鬼论神。 道场内容有男女逝者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大多内容是相同的。
- 三是择墓地。赵家湾村老人死后,均为土葬。择墓地是要讲风水的,安葬死者之前,由孝子请风水先生到村外择地,挖好墓坑,死者入土安葬。
- 四是择日出殡。据赵家湾村老人说:老人死后,择日出殡最重要。日子选得好,可以福荫繁荣子孙,否则对后人不利。、
- 五是“葬七”。按照传统礼仪,报丧、做道场、入殓、守灵、搁棺、吊唁、祭土、出殡、落葬等仪式,其中吊唁和祭七是祭祀死者的主要内容。 古人称哀悼死者为吊,安慰死者家属为唁。所谓祭七,按照佛教说法,死者亡灵要在七七四十九天的时间,等待转生机缘。 亲友们若能在此期限间斋戒济贫,大作功德之事,对死者转生大有好处。道教认为,人死之后,以七日为一祭,七祭就是四十九天。 每祭日傍晚,都要为死者烧香化纸钱,民众称尽孝。在尽孝四十九天里,尽孝者要做到四忌:即忌酒、忌理发、忌娱乐活动、忌性行为,违忌者遭众人耻笑指责,受道德遣责,负不孝之名。 现在的丧葬有些变异,不像过去那样传统了。村民的话是可以理解的,传统习俗并不是一尘不变,随着社会发展,传统习俗在某些方面也会受到冲击,变异是相对的。 总体上赵家湾村的传统丧葬延续因素多于变异因素。
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生子,组建家庭,这是人生大事,历来如此。据说,赵家湾村的婚嫁传统习俗,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 一是择对象。当地人称找对象,这项工作由中间人来完成,这里说的中间人实际就是媒人。媒人把男女双方基本情况传递给对方,使双方形成好感,有明确意向后起搭桥作用。
- 二是看家。女方母亲领着女儿和儿媳,由媒人陪同与男方见面,见其长相,听谈吐,了解家庭情况。双方同不同意,不当面表态,由媒人传递信息。 双方都同意,可在传统节日或双方长者生日时来往,加深感情,建立爱情基础。
- 三是贴样子。男子将家脚长短尺寸,用红纸剪成式样,由媒人送到女子手上;女子根据式样,精工细磨做成崭新布鞋,转交给男方,此乃为恋爱订亲物。
- 四是送日子。双方父母商定儿女结婚日子,由男方请“秀才”把婚日写在红纸上,送到女方家。“送日子”需按女方要求备足礼金等礼物,女方当日请直系亲属入酒席,告知爱女新婚日期,并面发请帖,到期赴约,共享喜庆。
- 五是坐歌堂,女子出嫁先天晚上,在家堂屋设歌堂,亲友围坐在一起唱歌,用山歌表达思想感情、美好爱情生活向往。(坐歌堂照)
- 六是哭嫁。出嫁女在出嫁哭嫁,先哭家庭长者,父母叔伯婶娘;再哭哥嫂弟妹。哭长者呵护,哭父母养教之恩;哭哥嫂关心,哭弟妹们间手足之情。哭嫁也是一种倾诉,寄托情感方式。(哭嫁照)
- 七是接亲。男方在新婚之日先天下午,抬着花桥及双方商定好的礼物礼金,组织接亲队伍,由媒人引路,一路唢呐锣鼓吹打,到女方家接亲(又叫接媳妇娘)。接亲的人们要在女方家与其亲友共度良宵。(新娘出嫁乐队照)
传统的赵家湾婚嫁习俗,以前嫁娶都要经过村大门口处。嫁娶新娘都得跨过门坎,一脚踏在地面用白小河卵石砌成的米筛,一脚踩在地面上白卵石砌的簸箕出入村。
寓意是出嫁女出了富家门,财富留在富家村;新娘进了富家村入了富家门,贫穷丢拒在村门外。
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她以幻想手法,虚构故事情节,用来讽劝训诫世人,去恶从善,抑强扶弱,明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非。
我在考察传统村落赵家湾期间,村里人给我说了几个传说故事。如《仙姑降魔》、《神狗护村》、《井水治病》、《银杏树招亲》等。
仙姑降魔
说何仙姑降魔。
古时候,赵家湾一带十分荒凉,渺无人烟、山水泛灌。每逢春雨季节,电闪雷鸣,黑云压城,大雨倾盆,山岭大水从四面涌向山间盆地,波涛翻滚,深不可测,十天半月都不消退。
往返湘桂古道的人,因水患淹道不能通行,恨天怨地,苦不堪言。禹王得知后,为清除此地的水患,下令“八大仙人”中张果老派人前去治理。
张果老知何仙姑是零陵何家洞人,令何仙姑到此地治理水患。何仙姑受张果老之命,手持宝扇,腾云驾雾来到都庞岭顶上,放眼了望,见山间盆地汪洋水面上,隐约可见几个影子在跳跃翻腾,掀起滔滔水浪。
她数了数共有几个影子,对着宝扇说这是何妖?宝扇上现出了原形,此乃7个水魔作怪,堵塞了盆地下水通道。不降水魔,盆地积水无法消退,后患无穷,非降不可。
何仙姑举起宝扇对着水魔扇去,一扇接一扇,连扇7扇,即刻水魔消失了,水面上出现了7个巨大漩涡,不一会大水没有了,显露出了广阔的地面,地面上出现了7个大坑。科学家称之为天坑,后来人们在这里建起家园。
何仙姑受命降水魔的传说故事,从古至今一直在这一带传颂。赵家湾的先祖为了让后人记住“仙姑降魔”故事,在传统古建筑民居大门石门楣上,请能工巧匠雕刻了“八大仙人”浮雕,今仍完好地保留在民居建筑上。
神狗护村
传说清代末期,一个姓唐的人在赵家湾建宅院,请了一位风水先生选宅基地。
那位风水先生来到庙山岭下,东瞧西看,左选右择,嘴中念念有词,设下罗盘,定下宅院基地,叫宅院主人安排人员划线,施工挖基脚地。
不巧,挖开土后,北面基线上有两尊大青石挡在线中,宅院主人令施工人员凿洞放炮清出。风水先生则说:“千万不可清出,别看是两尊青石,其实是两只神狗。
原修建湘桂古道时就已遇到了。这是护这一带人平安的‘神狗’,为留住‘神狗’,古道向西偏移了几十米,让其永久守护湘桂古道。
几千年过去,你宅院基地脚遇上,是天赐皇福,定能福及子孙。‘神狗’既能在此守护湘桂古道,又能给你守护宅院村落,岂不两全齐美。
”宅院主人听信风水先生劝言,把墙体建在了“神狗”后背。
村人说:赵家湾村邻近湘桂古道,又是零陵西南边陲,与广西交界,崇山峻岭。
新中国成立前,兵荒马乱,常有土匪,窃贼出没,进村入户抢劫偷盗。赵家湾村自把宅院建在神狗的后背上,可以夜不闭户,十分安全,主要得益于神狗的威严和守护
。可惜的是,后来“神狗”被作为封建迷信的产物,捣得面貌全非了,传说中的威严再也没有了。
但“神狗护村“的传说故事,至今还在赵家湾一带民间流传着,她将在这里民间永远流传下去。
名人古墓众多
赵家湾村附近,唐氏先祖的墓有很多,虽然年代久远,现在仍保护得比较好,从中可以看出,赵家湾村后人对先祖的孝敬。
如清代乾隆年间被封为儒林郎和武信郎、官为六品的唐钊,清道光二年去世后,墓葬村南朱龙山,占地2000平方米,墓前有72级台阶,3级歇台,墓的四周用大块青石围成一圈,墓碑上雕狮、龙、八仙象,碑文下雕有朝庭官印。
虽已过去百多年了,其墓保存完好无损。
还有他被封为貤安夫人的墓,也是规模、气势都很大,雕刻也很精美,因具有传世价值,2016年被湖南省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除此外,赵家湾先祖墓葬如今保存完好和比较好的,还有几处,墓地四周青石块上的雕刻,也很有艺术价值,值得展示出其艺术魅力。
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赵家湾村及周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内容十分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有古建筑、古道、古石桥、古墓、古庙、古亭遗址; 有高矗入云的都庞岭越城岭;有连绵不断的丘陵秀美风景; 有四面环山宽广平坦赵家湾盆地;有远古时期自然形成的“天坑“; 有深不可测、幽静、千姿百态的天然地下溶; 有从古至今传承的民俗风情;热情好客的赵家湾村人; 还有动听的迷人山歌及民间传说故事等。
这些厚重的自然人文资源,民间传统文化,开发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笔者建议:赵家湾村委会在带领全村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加强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这里的人文生态资源,做做旅游开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