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台上的古村 —— 零陵区大庆坪乡毛坪里村
在我们考察过的大庆坪乡古村中,毛坪里古村论建村历史,她算不上最长,论村落规模,她算不上最大,论村居人口,算不上最多,论经济状况,她算是比较差的。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可以说,毛坪里古村的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新农村建设还比较冷清。
这里有天时、地别的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根据考察所获,对毛坪里古村的基本要素、古今状况,作以下描述。
地理位置
毛坪里古村,地处五岭之一的都庞岭末麓,位于零陵区西向,距离千年文化古城、湘潇二水汇合口、《潇湘八景》中的第一景《潇湘夜雨》描绘地——频岛、零陵区人民政府所地78公里。
该村东为新屋里村,南接辰扬仔村,西邻北江洞村,北与周家山村交界。属亚热带气候,喀斯特地貌,气候适宜,雨量充沛。
地理坐标,经度111 22 36 E,纬度25 56 11 N,海拔高度 430米。
生态环境
毛坪里古村的周边环境,在大庆坪乡古村中,她是比较优越的,也是零陵区内很多古村无法相比的。这里不仅有青山,有溪水,有山山岭岭大片森林;还有峡谷、古树、古道、古石桥、古亭、古庙、古岩洞等。
毛坪里古村建筑群里,积淀着原生态传统文化,风情民俗,特别是生活在古村里人,胸怀坦荡、忠厚善良、朴实无华、热情好客。
站在古村对面不远的山上,举目四望,古村四面环绕着青山,一阵阵山风袭来,给人一种清新感。村左高矗入云的大坳岭,山顶上乳白色的风电叶片,在时隐时现的山雾中不停地旋转,有动有静。
村右的黄冠岭,生长着密密麻麻各种树木,风吹树木起伏翻滚像波涛。清脆鸟语伴着蝉鸣,从林中传出,在山谷中廻旋。
村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青山,连绵的山峦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从眼前掠过,向远处延伸逶迤而去,像仙女舞动轻快柔和的飘带。村对面大约3公里大山中,悬崖峭壁,数百米深的天坑里,积淀天蓝色地下水。
(猫耳岩水电站照)杨望生说:天坑叫猫耳岩。现在是猫耳岩水电站。这个水电站是上个世纪中叶,大庆坪公社干部群众用了10年时间修建的。
当时工地上出过家喻户晓的“铁姑娘战斗队”,出现过为修建水电站流血牺牲的英雄人物,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工地上那种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并肩战斗,与地斗,引地下阴河水的奋战场面,至今还在大庆坪乡民众中传颂着。
现在大庆坪乡水电无忧,得益于猫耳岩水电站建成,得益于那时大庆坪公社干部群众作出的巨大贡献。他指着盛开着金黄色油菜花的层层梯田:这是那时我们毛坪里大队社员和干部亲手开垦出来的,现在是我们毛坪里村人的粮仓;
还有紧邻村前的那口水塘,现在无水,有水时,水塘中倒映着青山、古建筑,是十分好看的。杨望生的叙说,引起我的联想:倒映在水塘中的,不仅是青山、古建筑,是十分好看的。
杨望生的叙说,引起我的联想:倒映在水塘中的不仅是青山、古建筑群,是一幅画,是一幅自然山水和古朴典雅传统建筑结合的山水画,具有自然美,也有古典美。
毛坪里古村人生活在这样的生态环境里,如同生活在画中。
村落沿革
要了解毛坪里古村沿革,先得从建村历史,立村始祖说起。毛坪里立村始祖,名叫唐四荣,是他在清代同治年间在这里立的村。
据村里人说:唐四荣是湾夫村人,头脑灵活,人聪明,成年累月在外地做生意,生意经念得有板有眼。他经常往返在湘桂古道上,把山里的药材运到全州、永州等地出售,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发了大财,决定搬出湾夫,在山里另择地建房立居。
与他要好的风水先生告诉他,大山里有一个长满茅草叫茅里坪的地方,那是一个山台,那里山清水秀,其地形似鲢鱼,鱼头、鱼身、鱼尾活灵活现,可谓山中圣脉,在那山台上立村建院,会福及子孙后代。
唐四荣听信风水先生的话,就在山台上开基建起了房子,并把茅里坪改为毛坪里,举家从湾夫迁到此地定了居。
随着社会不断推进,家庭人丁兴旺。他的后人唐亨春在先祖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历经10年,逐步形成了较大的院落,也就是现在世人面前的毛坪里古建筑群。
毛坪里古村是唐姓人所建,初始为唐姓人独居,后来成了混姓人居村。现在有唐、杨、熊、谢四姓共居在村里,杨姓人居多,唐姓人居二,熊、谢二姓人数最少。
听村里老人说:毛坪里古村虽然是4 姓人混居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从未出现过姓氏纷争,村民亲如一家,有难同当,有福共享,和谐相处,相互帮助,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在古村长久盛行。
毛坪里古村良好村风的形成,无不与唐姓人立下的“诚孝悌,眭宗族,慎祭祀,宜俭读,尊师长,训子弟,守忠厚,和邻里,戒嫖赌,戒轻女,恤孤寡,唯勤俭,避祖讳,戒争讼,戒乱酒,勉知足,追远祖”54字村规有关。
从词句中看,带有宗教封建色彩因素,但对于约束村民的行为规范,确起到一定作用。譬如说:毛坪里村人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以说城里人是做不到的。
从中可以看出毛坪里古村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意识程度。考察时,听村民说,毛坪里村的人爱读书,会读书,古今出了不少大中专毕业学生,有的获得硕士学位,个别还获得博士学位,现在党政部门工作的也不乏其人。
毛坪里古村,解放前是零陵县的一个乡,叫毛坪里乡,乡政府就设在毛坪里村。现在的大庆坪乡属地,以及广西东山乡的部分属地,都属毛坪里乡范围,辖地范围较广,且是瑶汉民族乡,湘桂边境乡。
新中国建立后,毛坪乡被撤销,原辖地域村落一分为二,一部分划归广西全州东山瑶族乡,一部分划归井坪乡(现大庆坪乡),毛坪里村成为湾夫乡的一个村。
1958年湾夫乡改为湾夫人民公社,毛坪里村也改为大队,仍归属于湾夫人民公社。1961年大庆坪由长风公社改为大庆坪公社,毛坪里大队从湾夫公社划入大庆坪公社。前几年改公社为乡,毛坪里大队改为毛坪里村,毛坪里作为毛坪里村委会下的自然村,仍归大庆坪所辖。
毛坪里自然古村有3个村民小组,户藉人口189人,因地处深山山台上,除了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其它条件并不具备优势,而今依然从事传统农业劳作生产方式。
加上山多田地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古村里年均经济收入人均不足3000元,是政府部门扶持的贫困村,几乎没有建什么新房。
而今古村建筑保存比较完好,居住在古村里生活的人并不多,除了一些年老体弱者居村,青壮年人大都离村外出打工,门上落锁户数较多,村内比较冷落,比较萧条。
经过政府精准扶贫,毛坪里村有了较大改变,基本脱贫,村里的特色产业也逐步建起来了。
建筑特色
毛坪里村是一个有16栋近百间居房的古村,这些传统村落建筑,总体属湘南古村传统建筑风格,有明显的徽派传统建筑特征,有大庆坪乡山岭传统古村建筑的共性,也有毛坪里古村传统建筑的个性。
从现存传统建筑看,毛坪里古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布局特色
毛坪里古村的传统建筑布局采用的是一横三纵格局。一横,即村落前面基础水准线。村落院屋栋落建设前基础必须在此线上,凸显出村前建筑的美观大气。
三纵,即村落有三条纵巷道。毛坪里的巷道与其它古村巷道设计不同,别的村落讲对称,她不讲对称,而是以中间巷道为中心轴向两侧扩展。三条巷道二条为村巷道,一条为院落巷道,院落巷道是中心。
听村民说:村中的院落巷道过去是有厚重巷道木门的,晚上拴上门,村民可夜不闭户,用不着担心安全问题。三条巷道门,今不复存,留下的只有巷道门槛石了。
依山取势特色
前面提到,毛坪里是建在海拔400多米山台上的古村,在此山台上中建村落,开山劈石工程量是非常艰难的。
从村落建筑可以看出,毛坪里古村的立居先祖们,是很有智慧的,在确定村落坐南朝北方向后,沿山就势,采取前低后高手法,建起台阶式村落。
坡度不高,既节省建筑费用开支,又突出了村落的立体感。站在村子对面的山包上,面对毛坪里古村,层层叠叠的传统建筑,在山村的绿色映掩下,给人一种山房田园和谐美。
院栋结合特色
毛坪里是以院落为主,栋落为辅,院栋结合传统建筑的古村。该村有一小一大两个院落。大院落是村中心建筑,大院落越过东村巷道是栋落式传统建筑,越过西巷道是小院。
毛坪里古村传统建筑,大小院落里的房子都是连体房。大院落共有8栋房,为两排,每排4栋。小院落是一排4 栋连体房。
小院落建于同治年间,大院落建于清光绪年间。所建的年代不同,而房屋的高矮、长宽、间数、结构、装饰,除厢房采光、窗上图案有变化外,其它都没有变化。两个院内基本都一样。
院落、栋落组合照
毛坪里古村,除了两院落传统建筑,还有几栋居房和杂房,分别建在两院落左右边,两边杂屋没有院落屋那么规范,显得有些零乱,整体上不影响村貌,反而还起到衬托院落作用。
天井中心特色
天井是中国南方传统古村建筑的重要构件。它不仅具有排水功能,还有透气、聚烟、采光作用。像毛坪里这样建在深山老林、海拔几百米高、山雾较多的古村,天井极为重要。
从现存毛坪里古传统建筑看,他们对天井空间是十分重视的。14栋连体建筑中的14个长、方形的天井,空间留得都要比较大,每个天井都有近9平方米宽,凸显了天井的功能作用。
建筑装饰特色
从建筑外表看,由石、木、砖、土融合。由匠师艺术塑造的墙体,施以久不脱落的白色粉刷。还有两侧山墙上的阶梯式码头墙,檐下彩绘,
窗上方的艺术泥堆,巷道外门楣上的正楷书法、造型灯窗、黑白辉映,雄伟端庄,给人一种视觉印象美,人为建筑造型和自然结合美。
考察毛坪里古村民居传统建筑外围,入民居考察内部建筑,连走几栋民居,发现均系共性特色。尔后择一保存较完好民居,进行深入详细考察。屋主姓杨,名国华,古村大院落右排前栋,清光绪年间建筑。
该栋房由照墙、天井、厢房、屋内走廊、中堂(堂屋)、倒厅及卧房等建筑组合,系双层木楼建筑。在毛坪里古村传统民居建筑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从中可以看出毛坪里古村民居传统建筑特色。
照墙立在民居屋最前面,青砖墙体,高5.5米,面阔 米,照墙为混水墙,用石灰粉刷,全白色,平坦素雅,因建筑年代较久,加上日晒雨淋,霜打雪冻,墙面呈有黑色水痕,有的灰已脱落,总体不失原样。
天井建在照墙前地面,露天建筑,由4 块长方、正方形厚重青石组合铺就。石面刻有花纹,起防滑作用。天井呈长方形,长3.2米,宽2.6米,周围有3条下水沟,沟宽、深均为44cm,有排泄雨水功能。
厢房在天井两边 ,属对称建筑,为方形,两面为木壁墙,系砖木混构,顶似人字形,开正反两面反水;正面雨水入屋内天井水沟,反面雨水流入山墙外水沟。
滴水瓦当上宽下窄,如猫耳形状。邻天井面由封闭壁板、绦环板、透光木格方窗组成。绦环板上刻有动植物图案;
各种雕刻一组
封闭壁板起阻挡天井水溅功能,绦环板起装饰审美作用,木格方窗用于透光。在民居中厢房建得最低,叫正不压邪。
中堂又叫堂屋,在民居中空间最大,大约40平方米,主要用于家庭成员议事、开展祭祀活动、接待来往客人、摆酒设宴。
中堂后是太师壁,太师壁后是倒厅,也叫暗房,用于存放杂物。太师壁前中间为神龛。神龛是存放家中去世先祖牌位、供奉祭品、烧香化纸的专用空间。
太师壁两侧开有倒厅门,用于出入倒厅、后间卧室,或架木梯上楼。
中堂两边是卧房,共4间卧房,每边各2间,中间木壁隔断,前叫外卧室,后称里卧室,主要用于家人休息,也可给客人寝息。
过道,也叫通道、走廊,处在卧房与厢房之间。 通道长10米,宽 米,高度房 米,两端为门槛石、石墩、石门楣结合,门框是长条青石建起的石库门,安双扇平开木门。
过道是居家人和来往人员进出屋内的唯一通道。
此传统建筑是排梁结构,每排梁架有5根木立柱,即前后檐柱、前后金柱、中柱,中柱最高,有 7,6米,前后金柱等高 米,前后檐柱是前高后低,前檐柱()米,后檐柱()米,以屋脊界分,屋顶前坡有6根檩条,后坡有7根,形成前六后七格局。
前高的目的,主要用于天井采光,增加中堂的光亮度。
毛坪里古村的传统建筑,虽为清代不同时期所建,因相隔时间不长,在建筑特色上没有大的变化。
可谓大同小异。
大同,即外墙内木顶瓦结构,以天井为中心,延伸中心轴线对称建筑,民居出入通道统一建在厢房与卧房之间,每栋屋内露天天井都是厚重大块青石铺就,每栋梁架都有两排,每排都是5檐立木柱,前6后7根檩条,屋顶都是前高后低,所有天井是四面反水,每栋民居都为6间房。
小异,即民居房有的有门前照墙,有的是木壁;民居栋屋进深、建筑面积不相等,略有差距;天井有长有方,有的为3面沟,有的则有4面沟;有的巷道民居房门楣上有书法,大部分却没有;有的照墙有装饰图案,有的却没有装饰图案;有的民居通道顶面有卷棚,有的没有卷棚;有的厢房绦环板雕刻细腻复杂,有的雕刻简单粗糙等。总之毛坪里古村传统民居建筑,在建筑上是具有特色的,有一定建筑艺术价值,值得专家学者研究。
风景名胜
毛坪里古村内及周边有不少风景名胜。风景已在生态环境部分作了描述。名胜也在传统建筑部分作了溶入性描写。这里主要对古道、古桥、古亭、古树作些概括性叙说。
古道
这里所说的古道,是指湘桂民间古道,是古时湖南、广西两省周边地区,民间从事商业活动,民众相互往来、传递信息的一条通道。从零陵古城大西门出发,一路西行, 在零陵辖地黄溪洞村一个名象鼻洞的地方分道,东至道州再入广西贺州,西达广西全州。湘桂古道毛坪里古村段,途经该村左下的深山峡谷,伴着峡谷弯曲延伸西去。
峡谷山泉常年流水不断,林木幽深,鸟语清脆,行在峡谷古道上,给人一种世外桃园之享受,可惜的是先人留下足迹,经过万世千秋的古道青已被青苔复盖,青石块已残缺, 古道长满了杂草,人已无法通行,失去了古道原有功能。被山区现代公路取代的湘桂古道,成了历史记忆。
湘桂民间古道,虽然被现代社会发展所淹没,没有昔日风彩,但历史上发生在湘桂民间古道上的那些故事,依然在民间传颂着。
(古道照)
古桥
即古石桥,横跨在毛坪里古村左山下,湘桂古道山涧上的一座石桥。桥长6米,桥宽3米,桥高3米,一拱石桥。厚重青石块筑成,坚固,现完好无损。桥左边山高悬崖,古道从悬崖沿溪而行。
桥右边为沿溪乡村公路,桥下水清流急,哗哗震耳。该桥建于何时没有记载。考
察时,在一小破庙边有一块长67cm、高13Ocm,厚 20cm的长方形石碑。石碑表面有泥浆,为了看一下是否有碑文,用水把石碑表面洗净,其碑文显现出来了,是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重修路碑》。
其碑文:“积德者不于积善,抑所谓何德,所谓何善,即兹架枧田及下座桥一路,上通江道(江华、道州),下达永衡(永州、衡阳)。
奈因中践水洗,雪淹高低,来往君子徐步难行,如履薄冰之叹。我等目睹心寒,不啻行人之苦,迄今约束同议,协心同德,爰修寸楮,祗冀仁人募化,乐布金钱,共成美举,则功德无量。是为引。会首杨映国捐钱……”
从碑文可看出,在清光绪十五年,会首杨映国等人出钱,对该石拱桥及石拱桥梁两端古道进行过维修。陪同考察的毛坪里村老人说:老辈人传说,石拱桥头旁边这座小庙过去是有香火的,后来倒塌了,现只剩遗迹。
小庙与石拱桥,过去人来人往,在这里是很风光的。自古道自然废弃,小庙不存世,石拱桥没有行人往来,显得十分孤冷,失去过去那种风光。
但这方山水,这座古老石拱桥,这段千百年留下人们足迹的湘桂古道,还有古道上那些动听的故事传说,有虚有实,如梦如幻,给我们毛坪里古村人留下了永久话题。
古亭
古亭建在毛坪里古村后半山腰上,长方形建筑,东西两头建有石拱门,东头门楣上横书“百福亭”3个正楷黑字。
古道从亭内穿过,东头直上山脊,坡高路陡。西头沿自然天坑旁直通山谷,古亭南北两面,下实上空,下实为青石砌1米多高的挡雨墙,上空起透光、空气对流作用。
靠近挡雨墙内放有长石条,立有建亭功德碑,还有供路人饮用的盛水石缸。古亭有两排梁架,每排4根立柱,为穿斗式木梁结构。
凉亭是供路憩息场所,据毛坪里古村里人说:湘桂古道上来往的路人很多,在百福亭憩息的路人不少,东来西往的人们在这里交流谈论,山里人在此可获得山外信息。
现在的百福亭已是瓦烂顶塌,杂草丛生,布满荆棘,裸露的残缺墙体,在风雨霜雪中摇弋飘零,照此下去,用不了几年,先民们用心血凝聚的“百福亭”将会在人们视线中消失,留下的只有被荆棘淹没的那块功德碑,见证“百福亭”的历史了。
古树
毛坪里古村周边不仅树林密茂,其中还有一些参天古树。邻近村北峡谷陡坡上,两棵树龄已有220年的古皂夹树。
不远处,还有树龄已有230年两棵并连郎榆树,高高耸立在那里,树高达60米,裸露在地面的树根,盘根错节,苍劲有力。因为她的古老,她的珍贵,她的枝繁叶茂,她的存价值,前两年被相关部门列入国家三级保护树种。
距古树大约30米远的“空眼塘”陡坡下和村下500米的水淹山有成片的猴栗树。空眼塘陡坡下的猴栗树已有近500年树龄,饱经风雨雪霜、雷击电火,虽显枯黄,但仍年年长出了新芽。
这些猴栗树因地势陡峭,人们不能随意到达树边,只能远观,没有得到有关专家的认证,没有贴上古树保护的标签。据村民说,这些猴栗树要比村边的皂夹树和郎榆树的树龄还大,资历还老。
猴栗树的学名叫天师栗,是栗树的一种,是七叶树科七叶树属的落叶乔木,其花序为顶生,有很浓香味,花瓣为白色,多在4——5月开放。
果实为蒴果,在9——10月成熟。果实可以吃,但不能生吃,因为味道比较苦涩,需要用碱水煮过之后才能食用。又因栗树的木质坚硬,是人们建房上梁的最佳用材,也是用于建房雕刻的好材料,特别是驼峰、雀替最好用材。
民间习俗
民间习俗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属传统文化范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现代文化发展,民间习俗必然受到冲击,民间文化出现了淡化、变异,有些民间习俗文化在慢慢消失,或已消失,被现代文化所取代。
毛坪里的民间习俗文化,至今仍在民间沿袭,无不与村落处在深山,远离城市有关。考察发现,毛坪里古村的民间习俗文化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开展之活跃,是山外古村民间所没有的。在此,不作一一列举,只选几项重点介绍。
唱山歌习俗
毛坪里古村人喜欢山歌,爱唱山歌,会唱山歌,古今如此。一个叫杨国华的村民,在我谈到唱山歌话题时,张口就唱起来了:
四月插田忙又忙,插个大行对小行;
插了3天加家去,只见禾蔸不见郎。
高山高岭种高粱,高粱酿酒有糊酿;
糊酿好喝醉倒我,姑娘背我回家乡。
好久没走这条冲,这条冲里有凉风;
这条冲里冷倒我,永远不走这条冲。
小妹生得一枝花,生在别处不想她;
如若生在我身边,日打主意夜想她。
站在人群中杨顺艳老人,被杨国华唱山歌感染了,不由自主地激动接唱起来了:
好久没走这方来,这方路上起艽(青)苔;
好久没看你小妹,晓得小妹来不来。
这山望到那山高,望到那山有葡萄;
为了葡萄翻过岭,为了小妹翻过漕。
毛坪里古村人,听说都会唱山歌,老年人会唱,中青年人也会唱,连小学生都会唱上几句。
有的高手出口成歌,满肚子里都装着山歌,唱几天几夜都不重复。天地日月、山岭树木、冲水路桥、牧耕劳作等,都是他们的山歌内容。这里人唱山歌,能唱得行人止步,唱得男女动情,唱得鸟语共鸣。
毛坪里古村人,不仅会唱民间传统山歌,而且还会编唱红色山歌、顺口溜山歌:
社会主义有奔头 干起事来有劲头
改革开放实在好 要与时间来赛跑
勤劳致富奔小康 农村经济要发展
双手开创幸福路 道路越走越宽广
堂堂正正来为人 公私利益要分清
规规矩矩走正道 金钱美女一起要
爱你诚实数第一 说话做事有底气
在外要做老实人 五湖四海一家亲
敬老爱幼是传统 仁义道德要分明
夫妻和谐是美德 家庭和睦好风格
丧葬习俗
毛坪里村一直沿袭着死者为大、当大事办的传统习俗,不给人留后话。
整个过程为9大程序。
- 一是送终。耄耋老人生命垂危,其子女要守护在老人身边,直至咽气瞑目,为老人尽最后一次孝。
- 二是报丧。逝者子女披麻戴孝,跪拜在亲朋好友及村人家门口,报告老人去世日期时辰。
- 三是入殓。为死者整容后穿好寿服、寿鞋,戴上寿帽,在去世24小时内,根据择好的时辰,把死者放入棺中。
- 四是守铺。死者入棺前,家属亲人先守在老铺前(死者在世睡的床铺);死者入棺后,日夜守在棺旁,前者为“守铺”,后者为“守灵”。
- 五是搁棺。未出殡前,棺停放在家堂屋里,叫“搁棺”,也叫“守棺”,一般搁棺要5至7天,甚至10天半个月,或更长时间,视情况而定。
- 六是吊唁。死者亲友、村人来到死者棺前磕头作揖、烧香化纸,寄托对死者哀思,并送上哀思礼。
- 七是送三。传说人死后3天灵魂才能升天,死者子女要把逝世老人灵魂送到前来接魂的天神手中,方能上天入位,否则入不了天位。送三要举行送魂仪式,由阴阳先生主持,逝者子女参加。
- 八是出殡。根阴阳先生确定的出殡日出殡。在“辞灵”、“转棺”、宣读祭文、“扎棺”等项仪式完成后,即起棺,在送葬队伍的护送下,由年轻壮汉抬到落葬地入坑落葬。
- 九是居丧,也叫守孝。死者入土为安后,孝子49天内,有的100天内不能穿戴华丽服饰,忌理发、走亲访友、饮酒作乐,忌孝子孝女同床做爱,忌孝子女出入寺庙等。
毛坪里的古村规中有“戒轻女”的条文,在丧葬习俗上也表现出来。家里老人去世的“六七”这一天,出嫁女要从夫家挑米、柴、油、菜等,以及祭祀所用的各种祭品,来到娘家办一天三餐的酒席,以表达出嫁女对去世老人的孝。
传说故事
毛坪里古村建村历史并不是很长,但是见证过令人深思、载入中国史册的重大历史故事。有的是先辈留下的口传;有的是在世老人亲眼所见。这些历史故事都发生在离毛坪里古村不足百米的湘江桂民间古道上。
传说故事一
传说在清代,很热的一天,身着红装、头扎红巾,手握长矛大刀,从广西而来的一支大队伍,行走在湘桂古道上,朝零陵城方向而去,听说是太平军。
可否太平军,我查阅一些资料,据史料记载: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6月,太平军从广西全州兵分两路,一路由杨秀清带领入道县,一路由首领洪秀全率领直逼零陵,途经毛坪里邻村湘桂古道,此乃为真,不是传说。
传说故事二
据毛坪里村唐太银老人说:他父亲在1934年8月的一天傍晚,目睹红军从村口古道急行而上。
零陵区文物管理局在《第十批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登记表》中称:是红六军团西征探路红军。查阅当时红六军团进入永州线路图,1934年8月19日进入永州新田,24日在福田庙门口一带住了一晚,25日宿营在阳明山歇马庵一带,26日挥师东进,到了祁阳白果市, 然后入宁远进新田到嘉禾、蓝山,再从蓝山、宁远到道县,于9月3日从道县清水关入广西。
红六军团在永州半个月,在零陵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在永州南6县行动,毛坪里去过红六军团探路红军是不真实的。
去过红军是肯定的。应该是一些被打散的红军战士,或红五军团34师的士兵。红34师为掩护主力渡过湘江,部队在水车与桂军进行激烈战斗,场面非常惨烈,红军伤亡惨重。
因桂军重兵把守湘江,后续部队无法渡江,军革委命令未过江的红34师和被打散红军战士,在湘南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或返回苏区。毛坪里唐太银老人在湘桂古道见到的红军,应该是没有渡过湘江的失散红军。
故事传说三
1949年某月,国民党军队兵败入广西,从毛坪里村口湘桂古道上过兵整整4天,村里有3个青年被抓去带路。此传说肯定有夸大之词。
据有关资料载:我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毛主席提出的“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各路大军已在南下,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国民党军队也是兵败如山倒,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盘踞在南方的国民党军队为保存实力西窜,作垂死挣扎,路经湘桂古道入广西,确有其事,不可否认,是不是却没有那么多国民党军队经过毛坪里,有待考证。
古村特产
有人说,毛坪里古村没有特产。我认为,说此话的人,对毛坪里古村不了解,或者是带有偏见。其实毛坪里古村特产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名优特产罢了。
在考察毛坪里古村时,发现该村既有村民生产的特产,又有自然生态特产,如烟薰腊肉、野葡萄酒、艾叶糯米粑,各种山野菜等,这些都要是毛坪里古村的特产。
烟薰腊肉
这种腊肉的制作过程就有他们的独到之处。首先把新鲜猪肉洗净,切成条块状,肥瘦搭配适中,放入盆中,撒上食盐,加各种配料,拌均,腌制2至3天,取出凉干水份,挂在火炉上用柴火烟漫薰3到5个月后,再清洗去烟垢蒸一下,拌入佐料慢火炒后食用。
这种腊肉肥肉亮黄透明,瘦肉金黄脆不塞牙,入口清香有回味。此乃席上美味佳肴,是其它腊肉无可媲美的,只有毛坪里古村才有,人食后无不赞不绝口。
山野菜
在毛坪里古村前后坡地上、左右岭间,一年四季生长供人食用的山野菜。如竹笋、蘑菇、苦菜、蒲公英、棉籽菜等。这些纯天然山野菜,不仅没受到任何污染,而且有的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具有提高人的免疫力、增强人的抵抗力作用。
常食山中野菜可延寿益年、白肤增体、防衰老。听毛坪里古村人说,毛坪里老人多,寿命高,身体健康,除了生态自然环境好、空气新鲜,最主要还是山野菜吃得多。山野菜对们毛坪里人的健康起着很大作用。
艾叶糯粑
毛坪里古村的自古以来都有吃艾叶糯粑习俗,每逢清明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从山上采回嫩艾叶,洗净干水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糯米粉中,加入适量温水搅拌均匀,慢慢加力压揉,凝聚成团后, 再搓成一个个圆形状,放在鲜桐叶、鲜粽叶或干荷叶上,入锅蒸10分钟左右,掀开锅盖,适当冷却再取出,糯粑熟后绿绿的,外表泛光,入口细嚼糯带清香,回味无穷。
艾叶糯粑民间皆有,但制作技艺不同,同样食材味道有好有差,唯有毛坪里古村人制作的艾叶糯粑别具特色。
野葡萄酒
毛坪里古村的山岭上长有许多野生葡萄,一串串地挂在藤上,压弯了藤,垂手可摘。山上的野葡萄深紫色,透着亮光,颗粒不大,却很甜。
每到山上葡萄熟了季节,古村里的人就到山上去采摘野葡萄,一筐一筐地采摘回来,用山泉水洗净,凉干水分,然后把野葡萄捏碎,放进缸里,加上一些白糖,封闭好缸,不用几天。野葡萄就在缸里发酵,过一段时间,野葡萄发酵好了后,再把它过滤,把渣滓倒掉,酒水沉淀,就成了自酿葡萄酒。
这种自酿野葡萄酒晶莹透明,倒在玻璃杯里光亮透明,紫红的葡萄酒引你垂涎三尺。酒味鲜甘甜,没有市场上那种葡萄酒涩味,清香醇厚,好喝易醉,喝此酒后你会在不知不觉状态下醉了。
乡村振兴
在我考察过的大庆坪乡所有古村中,毛坪里古村在零陵区辖管范围算是比较边远、海拔最高、发展速度较慢的古村了,作为近年才从贫困中走出的古村,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中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困难还比较大,要走的路还很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下大力气,找出滞碍毛坪里古村落后的根本原因,找到振兴毛坪里古村的突破口、发展的亮点。
正如原村长杨望生说的:要振兴发展毛坪里古村,要人居山里,眼观山外,心想发展。改变长期维系的传统农业劳作方式,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克服等、靠、要、靠山吃山依赖思想。这些问题不解决,毛坪里古村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是句空话。这些问题解决了,毛坪里古村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我问杨望生先生,如何振兴毛坪里古村,加快该村的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他老先生胸有成竹的说:要下定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引水上山
引水上山,保证耕种用水,消除干旱死角,近年政府有关部门给了我们部分引水资金,正在修筑一条引水渠道,已完成部分工程,今年全部贯通。引水渠峻工后,毛坪里古村农业发展有了保障。
古村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古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加大开发力度,引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新型产业。几年前把部分闲置土地租给外地人种药材,已初见成效,种下的女贞子等药材即将收获。
将继续扩大药村种植面积,不仅租给外地有技术的人种药材,我们也跟着学技术,自己也种,形成药材种植规模化。
用材林种植扩大
用材林种植扩大。毛坪里山多地广,气候温和,雨里充沛,适宜用材树生长。
前几年种下一些用材树,长势很好,大都已成材,很快就会获得市场价值。我们准备大种用材树,把茅草山变成用材山。
杨望生先生的设想,对毛坪里古村的发展振兴肯定是有益的。再过十年八年,毛坪里定会有大的发展,有新的变化。我希望振兴后的毛坪里古村,在沿袭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现代文化,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同时,建设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