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民族融合的湘南典范 —— 传统村落大庆坪乡芬香村

从零陵古城出发,行车一个多小时,到达大庆坪镇,再从大庆坪镇向南转,沿山路而行,是一条长约6公里的乡村公路。放眼望去,远处山峦起伏,墨绿尽染层林。

天空上的白云在山尖上停滞凝固,似乎在佑护这片墨绿,又似在寻找另一种色彩。一阵风吹来了,山顶上的白云慢慢地向远处飘移,是那样的慵懒,是那样的悠闲。

公路两旁竹木葱葱郁郁,偶尔有小藤条伸到路边来,像似对来往的游人伸出热情的手,高大的树木遮住炎炎烈日,把一条公路掩在绿色中。

山间的层层梯田里,不是乡亲们收割稻谷后的草堆,就是已种下的油菜苗,仿若在昭告游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转过一个山弯,右边是山坡,车子只得紧贴山崖前行;左边是陡峭的山谷,山谷被绿树藤蔓所遮掩,只有从谷底传来的空远流水声,才会知道公路下方是万丈深渊。

再转过一道弯,就是一个较为宽阔的山谷,一条小溪沿山谷曲折而行,在溪水边是依次向上的梯形山地,乡村公路就在山地中向前延伸,沿着这条公路继续向前行驶,在一处山坡的平顶上有一座新建的楼房,这是芬香村村委会。沿村委会门前的水泥路继续前行,约数里,上一山坡,发现前方有一座仿古建筑,这就是芬香村的游客接待中心。

该村于2016年被国家住房建部评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芬香村村口游客中心|690x459

地理位置

村委会建在村后的山冈坡地上,两座人造假山与一面山水风景的画墙,向人们展示芬香的优美景致。穿过村委会,来到村子的高处,放眼四周,这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村落,坐落在都庞岭余脉怀抱中。

芬香村的地理坐标为北纬25°52′52″,东经111°16′8″,海拔448米。村落朝向为坐北向南,前临田园,后依山势而建。一条石板铺设的古道从村边经过。整个村落掩映在青山绿树丛中。

芬香古村局部落俯瞰图|690x459

村落东面是两座山岭,叫狮子岭、凤凰岭,翻过这两座山岭,再向东直达永州古城。村子的北面紧邻大庆坪乡文里村和枫木山村,到大庆坪乡政府6.5公里。

在没有通村级公路前,村民外出到零陵城主要走小路,并跨过一条小溪。在小溪上有一座石板桥,用两块大青石板平架在石墩上,石墩呈船形,前尖后方,很好地减少了洪水对石桥的冲击。

芬香村的南面是连绵不绝的都庞岭,向南沿着山间小路走3公里,就是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地。

村子的东南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东山瑶族自治乡豹子岭村相邻,村子西南的拉马岭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白宝乡接壤,湖南广西两省由黄花岭所连。芬香村是永州与广西交界边线上的一个传统村落。

从大庆坪进入芬香村小石桥|690x460

芬香村坐落在一个小山谷盆地的边缘,东边的一些院落紧靠在山脚边,西边的主要院落则是沿着山坡向后山递层建设。

我们爬上一户盘姓村民的二楼上,西南的群山尽收眼底,给人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连绵起伏的山峦绿影重重,偶有山谷间升起一缕白烟,不知是炊烟还是白雾萦绕在山间。

远眺山峰上的蓝天白云,绿屏静静地立在那儿,时空静止了,心儿也跟着被静化了。近处山峦上有几抹红黄色杂入其间,显得特别的绚丽。

村前的水田水波碧亮,几声鸭鸣,几只老鸭水中觅食,激起了田里的水起了些许波痕。村后有十几棵高大的百年以上老树,有的三人都围不过来,有的树上挂满了只有在寺庙里才可以见到的用于祈福的红布条,这里似世外桃源,清新静谧。

历史沿革

芬香行政村共有芬香、芭蕉口、潮水江、排头等16个村民小组,境内耕地面积1780亩,山林面积近6万亩,总人口440户1610人,村委会驻在芬香自然村。芬香村是零陵区最为偏远的山村之一,也是零陵区的41个省级贫困村之一,通过精准帮扶,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芬香村村委会大楼|690x331

我们到访的主要是芬香自然村。芬香村之名原有几种称呼,一是叫“分香”,也就是“分香火”的意思。

传说大庆坪乡文里村一位唐姓汉子贩盐经过这里,见此地山水秀美,古树参天,泉水丰富,回去后就跟文里村的族人商议,分几户人家到这里来建新村。经过几代人的发展,村子里的人口增多,村子也兴旺起来了,但却没有具体的村名,大家商议,遂取名“分香”,意思是纪念从文里村唐氏家族分香火而来,其根还是在文里村,与文里村的唐氏家族同根同源。

但村里唐姓居民说,他们持有的《唐氏族谱》载,说村子唐氏人家是于明洪武年间搬来,距今有600年历史了。

明清时期,文里村一个唐姓大地主在大山岭上有大片山林和田土,就雇佣了一些人在这里看管山林田土。

多年后,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就形成了一个自然村。大家生活得很幸福,也很安稳和谐。后来有一年发生了瘟疫,大量的人病死,最后一户人家,向地主求助,地主就请来风水师重新察看这里的风水。

发现村子后面有一座坟正对村口,煞气很大,于是决定将村子向南移,避开古坟煞气。地主有三个儿子,也决定分一路香火到这里来住。分过来的这个儿子又生了三个儿子,也就成了村里人现在的祖先。

再后来家族中出现了一个做官的后人,回到家乡,发现这里花开遍地,芳香四溢,人丁兴旺,于是就在“分”字上加了草头,变成了“芬”。芬香村的前面有一座唐姓先祖的古墓,据说是清代的,但具体是什么时间没去考证。

询问古墓边的一户唐姓村民,说这是村里唐姓人家的始祖,不知有多少代了。村内也没有什么明代的建筑,可以推知,芬香村的建村历史应属清代中期前后。

另一种说法是,芬香村也叫“喷香”村,因村内生长着许多香樟树、香桂树、香柏树,而村子四周的山上有各种各样的山花轮次开放,一年四季香气盛村,因而叫“喷香”。除此还有叫“花香”、“闻香”、“清香”、“华香”的,不管是哪种说法,村名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村子的山水花香与优美环境。

也有人说,是清代一位叫陈彩龙的文人到此村做客,建议把村名“分香”改成了“芬香”。

芬香自然村里有盘、唐、张、邓四姓,三个村民小组,共20户人家。

在解放前芬香村里也是四姓,即唐、盘、贺、张四姓。听说贺姓人家当兵去了台湾,后来,从外面来了一户邓姓人家。

在村里,拜访了82岁的盘忠武老先生。盘老说,最早居住在这个村里的是瑶族盘姓。在进村的路边地里原有一座盘古庙,庙里有一块碑。但我们没有找到石碑,其庙址也没有找着。

村里的盘姓人家后来搬到广西瑶族村寨去了。

盘老说:他家是四代前从广西东山搬迁过来。开始以租种田地为生,土地改革时落户到村,分到了自己的田地,盘老1961年零陵师范毕业,分配在教育局工作,后到湾夫中学,1968年调到大庆坪中心完小,目前整个古村里只住着盘老一户瑶族人家。

从这可知,芬香村一直都是瑶汉民族杂居在一地,村民可以自由迁徙,民族融合,共同发展。

芬香古村落局部图|690x459

建筑特色

一个村落的建设,无不体现了当时村里人的智慧与财力,也表现乡贤们在村落建设上的文化理念,及乡间工匠的技术水准。古代的村落建设,特别是深山里的村子,村民们既要考虑生活生产和以后村子发展的各种需要,更要考虑到村落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因此南岭一带的古村落,在最早建设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而村落设计布局时,通常都会设计具有防护功能的墙,建一些具有防护性质的的建筑,芬香村设计布局就是这样的。

芬香村的布局

芬香村建在狮子岭、凤凰岭与大山坳之间的一个小山谷中。东边的院落建在狮子岭凤凰岭山脚下,由两个巷道三排屋组成,坐东南朝西北,以邓姓为主。

在山谷西的大山坳小山坡上的院落从山顶向下递层而建,西边院落与狮子岭山脚下的院落相向而成,坐西北朝东南,这也是芬香村保存最好的古民居院落。

院落四周建的高达近两米的青石围墙,村落的原入口在东南面,从东南方向的村口进院落,有三道栅门。

第一道栅门与围墙相连,上七级台阶,走一条斜石板路,是第二道栅。第一道栅门与第二道栅门之间的两边围墙上是村内厕所与各种公用房屋。

过了第二道栅门,就是一条有二十多级缓坡台阶的石板路,石板路边是院落的排水沟,在排水沟边上就是连排屋。在排水沟边有五级台阶,踏上台阶进入连排屋前的檐廊。

村子石板路右边还保存着三栋三开间的连排屋,走廊连着三栋屋。再走几级台阶是第二进连排屋。

第一进连排屋与第二进连排屋不相通,各成单独院落,需要从券门出来通过巷道石板路才能进入到另一进连排屋。

芬香古村的入村大门与台阶-01|333x499

芬香古村的入村大门与台阶-02|362x500

上到二十多级台阶,便是第三道栅门。这道栅门有五个栅门方柱口,高高的封火马头墙把里面的房屋紧紧地包裹起来,进入栅门是一栋连两边屋的风雨屋式的走廊,两边是两连座的二进三开间屋,村右的两进两连座,经过维修保存得较好,长长的走廊前是水沟,大门敞开,前后两进用天井和厢房相连,整个房屋宽敞明亮。

芬香村里的第三道栅门|690x427

村落的后面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建的家会食堂,保存较好。村民说在外围墙四周及院落的后面过去建了三座碉楼,用于观察防范匪情,只要有土匪来,立马通风报信,然后村民迅速集结御敌。

芬香村里的农会食堂|690x459

芬香村里的公共食堂|690x472

整个芬香村就在一个半山腰的山窝窝里,房屋依山而建,因形就势,高低错落。整个村落似一座坚固的碉堡,村落外围是环形围墙,村内由一条青石板路连接着各家各户。

围墙脚下是一条两尺多深的水渠,水渠与村前田洞相通,既可用于排洪,又可引水灌溉,一条穿行在水渠与田间的石板路绕村而过,小路向西南通往广西东山乡,向北通大庆坪,可至零陵。

这是过去芬香村与外界相连的主要通道。

芬香村里的第三道栅门-01|690x459

村前栅门的北面有一口椭圆形的水塘。水塘的四周塘堤都是用方块青石垒砌而成,大块大块的青石从塘底砌到石板路面上,塘埂四周的石板路,保存较好,现仍然是村民往来行走的主要通道。

水塘不太深,种有一些荷花。过去干旱时,这口塘是村民保粮产、保生活用水的主要储备水池。

芬香村前的消防水塘|400x500

从芬香村西边院落村口出来,经过几丘农田的石板路就是东面的院落。走上高高的石台阶,这东边的院落有二条巷道,三排屋。院落的后面是青石嶙峋的小山。

在布满青石的土地中,生长着各种树木,成为一片小树林。石山在院落后面把院落包围住,成为一道天然屏障。

东边院落设计布局的风格与西边院落不同,具有典型的湘南建筑特色。

从巷道进去是走廊,走廊一侧是厢房、天井,一侧是堂屋与卧室。天井前是高高的封火照墙,把房屋与外界隔断,一栋房屋成为一个封闭的生活空间。

前一栋房屋与后一栋不相通,都是从巷道进入房屋,这东边的院落建于民国期间。

建筑艺术

芬香村的古建筑大多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村落四周是山岭,山岭上木材很多,村民因地取材,大量采用当地石材和木材建造房子。

芬香村院落的屋墙:墙基是大方块青石,屋外墙先是青石砌到一米高左右,然后用青砖垒砌,采用的大多是空斗墙,硬山墙墙檐上用石灰雕塑描绘条纹,非常鲜明,墙顶的下方用砖砌成窗,不同的房屋墙体,窗户的形状不同,有四瓣棱的、六棱形的。

进第三道栅门的门墙上,用石灰泥堆塑了两重门楣,门楣的彩画清晰明丽,最上层的彩画是两只鸡相向而鸣,两朵牡丹花的花瓣层次分明,左边有一题词:“平安竹报千年碧,富贵花开一品红。”表达了芬香村里的百姓对“平安富贵”的寄望与企盼。

下层画的是喜鹊,回头一鸣是给人们报喜报平安。另一座房屋的门楣上画的是鸟与花卉,其线条精细,形态逼真,可见当时这位民间画师的绘画水平是较高的。

芬香村门楣上彩绘图|690x459

芬香村门楣上彩绘与简易堆塑图|690x460

芬香村古宅院照壁上装饰|666x500

围墙内的房屋则是采用悬山墙,屋檐伸出墙外;屋内大量采用的是木材,穿斗式的木架结构,全木质隔板墙壁,充分利用山中木材。

芬香村全木结构建筑|690x459

芬香村正堂梁枋图|690x459

芬香村檐廊斗枋结构图-01|333x500

芬香村檐廊斗枋结构图-02|285x499

马头墙上的排水口设计合理,充分表现了民间匠人的智慧。

芬香村里马头墙上排水口-01|689x460

芬香村里马头墙上排水口-02|689x459

最精美的是绦环板、月梁上的木雕和柱础上的石雕。芬香村里的一对狮子、麒麟柱础,是我们在零陵古村落中所见过的最具特色的一对。此外,其瓦当图案也很精致。

芬香村里的精美木刻-01|690x403

芬香村里的精美木刻-02|690x460

芬香村里的精美木刻-03|690x459

芬香村的瓦当图案|689x395

民俗风情

芬香村地处零陵西南边界,与瑶族同胞杂居一地,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并带有瑶族风格的民俗风情。如建房,芬香村还保存着较完整的仪式。

上梁仪式

房屋建筑快落成时最重要的仪式就是上梁。木匠师傅要先选好梁木,并把梁木做好,架在较高的地方,不能着地,防止人们从梁上跨过。

梁木选择比木柱要稍小的直杉木(或香椿树)。上梁前需先选好日子与时辰,避开各种凶煞,才能上梁。日时定好后,开始准备上梁宴。

上梁这一天,家属中的亲戚及村民都会到新房祝贺,并送上贺礼。孩子们到得越多越好,越热闹越有人气,预示建房家庭的人丁兴旺。

孩子们参加这种活动,其家长一定要告诫孩子多说吉祥话,并指明哪些话不能说等。

第一步,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是师公,诵唱《上梁文》。

第二步,是用鸡血祭梁,以求根基牢固,平安长久。师公用嘴咬开公鸡的鸡冠,用鸡冠血涂抹在梁木上,鸡不能杀死,这叫活祭。 用来祭梁的公鸡,在仪式结束后交给师公带回。过去有的人家还会在梁木上用毛笔写上上梁日期,我们在考察古村落时就是通过梁上书写的日期,了解到古村落的建造时间。

第三步,用一对外圆内方的古钱币、一双红筷子、纸笔墨、五谷等,用红布包裹好,用红线、红黄彩色新布条把它们捆绑在梁木向地面一方的正中,一定要捆严实,防止松了掉下来。 意为祈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后辈文武双全。另外在梁的两头还捆一串铜钱,以示镇邪。

第四步,上梁。由村里的青壮年用棕绳一步一步将梁木拉上去。拉梁的时候,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木匠师傅唱上梁歌,“正梁上上六步啊,六六六六大顺啊!”拉梁的人们齐声呼应“好的啊!”每上一步,上梁师傅唱一句,拉梁者都要高声呼应:“上啊,大吉大利!”在场的村民亲朋也一起跟着呼喊回应。

第五步,接包。待梁木拉上去放正后,就把装着糍粑、红包、花生、桂圆、红枣、玉米等物品的箩筐拉上去交给建房的木匠师傅。 主人除了给木匠师傅正常工钱之外,在这个箩筐里放一些额外给上梁木匠师傅的礼品。

第六步,抛梁,这是最热闹也是最有欢快有趣的一道程序。 木匠师傅接到箩筐后,大喊地声,“祝贺啦!”随后将糖果、花生、糍粑、铜钱、红枣、桂圆等从梁上向下抛向四周,让前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争抢,人越多主人越高兴,此举称为“抛梁”,意为“财源滚滚来”。 在“抛梁”时,木匠师傅还要说吉利话,“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满堂红。抛梁抛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抛梁抛到南,子孙代代福满堂。抛梁抛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悦。”一边向下抛撒,一边唱着山歌,梁下的人们一边捡礼品,一边也会随声呼应。

上梁歌词有讲究,一般七字一句,一段六句,寓意有吃有喝,人寿年丰,天长地长。如:

炮竹的响喜洋洋,我给东家来上梁。主梁生在青龙上,龙尾连在凤凰山。多发红包多生子,保你东家人财旺。

说上梁来快上梁,上梁粑粑你先尝。先赐东家金元宝,再赐东家粮满仓。三赐东家平安树,四保东家子孙长。

上梁粑粑软呵呵,快抛粑粑子孙多。老人捡起哄孙崽,后生捡起哄老婆。姑娘捡起送郎君,奶崽捡起笑呵呵。

太阳刚露上吉梁,吉梁上在新屋上;左边连着状元府,右边搭起是金榜;东家多把红包递,保你儿孙做大官。

黄道吉日上吉梁,吉梁上在屋上方。梁上包好笔墨砚,恭祝东家世代昌。文官胜过文兆姬,武官赶上朱元璋。

抛梁结束后,众人退出新屋,让太阳晒一下屋梁,这叫做“晒梁”。最后,主人设宴款待匠人、帮工和亲朋好友,并分发红包,整个上梁仪式结束。

祈福

挂布红条祈福许愿,一般都是在寺庙或有特殊的祭礼地才会见到。芬香村是瑶汉民族混居的村落,民族融和,两种文化习俗互为影响,因而形成了村民经常举行祈福的活动。

村后的高大树上挂满了红色布条,东面院落的树上也挂着红布条。

芬香村后的古树上挂满了游客的祈福布条|690x441

摸鱼

芬香村水资源并不丰富,村民因地制宜,就在稻田里养鱼,以解决村民的吃鱼问题。因鱼在稻田里吃着禾花长大,这鱼就叫着禾花鱼,村民说这鱼以前还是朝庭贡品。

收割完稻谷后,稻田里还有水,这时就会举行摸鱼节,一是庆祝丰收,二是趁着稻田水没干把鱼捞上来,晒干以便腊月食用。

摸着的大鱼交给养鱼的主人,而小的就会谁摸着归谁。摸鱼节没有固定的日期,而是村民把稻田里的稻谷收割完了后,再约定时间全村同到稻田里摸鱼,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在这一天或拿着家里的鱼罩,或空手到田里摸鱼。

长期的约定,就形成了芬香村较有仪式感的的娱乐活动了。

芬香村的捕鱼工具-01|611x500

芬香村的捕鱼工具-02|461x500

芬香村的捕鱼工具-03|378x500

崇文重教

芬香村地处边远的大山中,靠着耕种旱作物过日子,芬香是国家级的贫困村,村子的经济虽然贫困,但村民对孩子的教育却没有任何的放松。在300多人的村子里,考上大学的不在少数。

如贺家小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唐家小孩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盘家小孩是清华大学的博士,一般大学的学生有10多个,还有两个空军飞行员。经济落后但子女培养却毫不含糊,相互学习,相互提携,相互竞争,从而,形成了芬香村一心尚学的好风气。

这些走出家乡的学子,其对家乡的眷恋却没有减少。身处繁华的都市生活,惦念着的还是家乡的父老乡亲。

每次回到这偏僻的芬香村,临走时总忘不了带上一包家乡的红薯干与那独特穇子酒。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故事与民谣

传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黄花岭东面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弟,非常勤劳,他们没有钱买耕牛,就用手一锄头一锄头地挖田种庄稼。

有民谣曰:“千狠心万狠心,打把锄头三五斤,一锄挖个黄花岭,两锄挖个养牛坪。”他们的辛劳感动了居住在黄花岭山上的神仙,决定帮助他们。

一天,这位神仙就变化成一个江湖上卖狗的人,卖狗人来到兄弟俩挖田的地方,念念有词的唱道:“卖狗牵牵,卖到云南四川;谁个识货,我就不收钱。

”兄弟俩看到那条狗油毛光亮,长得高大,很有神采,就买下了那条狗。神仙见他们买下狗,没有说一句话,眨眼就不见了。

兄弟俩刚把狗牵到手,想掏钱,却见不着那卖狗的人了。那狗跟着兄弟俩回到家,不仅会看家,而且还会犁田,他们再也不用拿锄头挖田了,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又一日,一个盐贩子路过黄花岭,看见兄弟用狗犁田,觉得狗犁得了什么田呢?于是他山上唱道:“卖盐卖了多少年,从未见过狗犁田。

狗若犁了这丘田,我愿输了这担盐。”兄弟俩见卖盐人这样说,就跟他打了睹。

一袋烟工夫,狗就把一丘大田犁了,盐贩子只好认输,把那担盐乖乖地留下来了。

从此兄弟俩不仅种田,也开始了贩盐的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了!

民谣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摇大了,砍柴烧。砍一担,回来有个嘎嘎蛋。砍一把,回来有场打。

古怪古怪真古怪,和尚帽子翻转戴。我讲先煮饭,他讲先煮菜。一滴眼泪屎,打烂钹锅盖。

月亮光光,月亮柔柔,江边奶崽放水牛。水牛过江,踩死蚂蟥。蚂蟥告状,告到和尚。和尚担水,遇到海龟。海龟生蛋,拿来送饭。

振兴绿色乡村

芬香村在2017年底全村整体脱贫,现在芬香村正努力把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芬香村依靠与广西交界的优势,与广西百姓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瑶汉民族共同发展。

芬香村在大庆坪乡政府指导下,与广西永福、全州等县交流扶贫产业经验,发展乡村经济。

村民在已有4万余亩杉树林的基础上,又将荒山补种、林业抚育,发展林禽、林畜、林菌等林下经济列入发展计划,如采集松香,放养山鸡、土鹅、肉牛,人工培育食用菌等。

根据山地土壤特点,发展油茶。

芬香村委与九冲岭合作社合股经营拉马岭油茶基地项目,包括种植油茶、生态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2020年3月,芬香村争取到产业发展资金100余万元,流转山林350亩,种下了油茶树。

一棵棵油茶树长势良好。

与广西永福县文杰罗汉果专业合作社及全州县瑶寨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种植特色产业豆角、罗汉果、百香果,定点购置种苗、技术服务、收购成品。芬香村已成功注册“大庆坪土猪”商标,今年养殖土猪约400头,以分散、放养为主,喂食生态草料,使土猪肉质更鲜、品质更好,并计划新建一腊肉熏制加工车间,打造土猪腊肉新品牌。

芬香村正向绿色美丽乡村迈步前进!

课题组在芬香村调研|690x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