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面水的诗意适居 —— 传统村落水口山镇大皮口村
从零陵古城出发,沿 G322 行驶 33.7 公里到珠山镇,左拐进入X030线,再前行13公里,经水口山镇,过梅溪河,沿着一条水泥公路直行,约3公里,便到达水口山镇大皮口村。
大皮口行政村,辖大皮口、坝口里、夏家、唐冲里、向阳、瓦窑头、黑山里、长冲坳等14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大皮口自然村。总面积5.67平方千米, 总人口378户、1423人,有水田1200余亩、山林2700亩,我们到访的古村落属大皮口自然村。
2018年12月,大皮口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地理位置
大皮口传统村落位于零陵区水口山镇东南方向,离零陵城区55公里。大皮口村海拔219米,东经111°36′47″,北纬26°12′52″。
若沿湘桂古道步行到零陵古城,约35公里。其行走的路线是:从大皮口村出发→水口山镇→毛溪桥→楚阳(黄泥塘)→喇叭山→梳子铺→马头岗→石山脚(毛里山)→柳子街→过黄叶渡浮桥→零陵城内。
村民会选择在柳子街住一晚,第二天早上过河购物。柳子街是零陵西路进城的必经之地,西路人特别是像大庆坪、水口山一带路途较远的,到零陵城来基本上都会在柳子街住一晚,这也是柳子街过去繁华的原因。
大皮口村离水口山镇3公里,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门前的田洞。沿这条马路一直向东,到坝口里,大皮口村离坝口里2公里,离柴君山脚下的长冲坳7公里。
然后可以徒步从长冲坳走山间小路,则可以直接到达林场。村子东面是柴君山,柴君山上有零陵区国有水口山林场。
若开车到林场去,需先向西折返1公里再向东,经过大树脚村,才能前往水口山林场。柴君山雄居零陵、双牌两县区四乡(水口山镇、富家桥镇、大庆坪乡和双牌何家洞),翻过柴君山就是零陵区何仙观乡和双牌的何家洞乡。
大皮口村与零陵区周家大院只一山之隔,却相距40公里。村的西南方向与水口山镇大树脚村相邻。
向北到珠山镇,珠山镇有一个泉南高速公路入口,大皮口村离泉南高速16公里。
生态环境
大皮口传统村落东背靠柴君山。柴君山,在文献里又称之为“砦【石匀】山”。清光绪元年《零陵县志》宗绩辰记:“西南有山,一峰孤立,望其云气,卜阴晴,甚验。
林木畅茂,居民相戒勿伐,其山在戴花山以上,隆庆里进贤二乡之间,名砦【石匀】山。
”隆庆里即现水口山一带,进贤乡为今零陵区何仙观乡。康熙年间的《零陵县志》之“山川”篇:“戴花山,在城西南五十里。田山玉记曰,山麓横亘百里,一峰特立群间,俯伏树木蓊郁,中间一石。
”光绪《零陵县志》:戴花山“林麓绵亘百余里,一峰特起,群冈俯伏,远望山顶,烟树葱郁,状如簪花,因名曰戴花。山下有溪水,名茨头江,一汇于贤水,一汇于梅溪。
”从古县志中知,大皮口村后连绵群山为戴花山脉,山形走势波浪起伏,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瀑布高悬,谷深林密。清朝解元零陵人黄佳色有《记》:“山有七十二峰,起伏相连,一峰笏立,如蛾眉,天半者,连山观也。
”村后连绵起伏的山脉有72峰,为都庞岭余脉。山脉西头连湘桂交界的黄花岭,东头一直到富家桥镇、梳子铺乡,明山里、鹅子界、黑山里、凤凰岭、狗婆龙上天岭、擂鼓岭等,都是这山脉的山峰,“一峰特立”的主峰柴君山,海拔1254.5米。
柴【石匀】山自古就竹木茂盛,古木参天。砦【石匀】山,不知何时被百姓更之为“柴君山”,且今已习之为常。
柴君山处零陵水口山镇东,零陵何仙观乡、双牌何家洞乡之西,雄立梅溪大皮口,俯窥广西东山境。
从大皮口村开车只能开到坝口里,然后徒步上山,过三十二湾,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到长冲坳。
有一个小井边刻“左川岩边,右柴君山”,中间有一“走”字,“走”字下还有两字,已漶漫不清,无法辨读,碑上的字为阳刻。
山间小路只能走到此处,再往上走就没有路了。山上都是人工种的杉木林和杂草树藤。柴君山是大皮口村及周围村子的主要水源地,“其水源山场上至登天界,下至坝口里”,所有山上林木是禁止砍伐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水源。
大皮口村西边临梅溪河。梅溪河在地图上叫石期河,向东北流到珠山镇的北门口村,与从石岩头光辉山上来的石岩头河在珠山镇北门口合流,向东北流至东安汇入湘江,它是湘江在永州段的一条重要支流。
大皮口传统村落的南边有一条沿村而流的小溪,这溪水由柴君山深谷里的山泉汇流而成。山泉从山上流至长冲坳后,大皮口村的先民在山谷狭窄处(坝口里)修了一个水坝,专门用于拦洪蓄水。
溪水向西流经村北的地方,村民又筑一个水堰,然后又修建了两条水渠,一条流入村中,一条绕村北而过。两条水渠的水在村西口分别流入门前的田洞,然后注入梅溪河。
我们到村里考察时,村中水渠里的哗哗流水,正从村民的家门口流过,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洗涤衣物等。
大皮口传统村落东靠柴君山连绵的山峰,西临梅溪河。向西远眺,远处起伏山峦成一条黛色叠幛,横亘在水口山小盆地的西北方向。
村民把村子所在的田洞叫“门前洞”和“下巴洞”,而在古籍里,这应是叫“梅溪洞”,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春光明媚,田间水光粼粼,村民正在忙着春耕,蛙声与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成为一首优美的田野交响曲。这里是零陵的重要粮仓。
历史沿革
大皮口村所处的水口山镇原名叫隆庆里。柴君山之水,与境内梅溪河汇于对门山狭地,形成锁住水口之势,故名“水口山”,水口山镇由此得名。
清代中期,在梅溪河东岸建街为圩,建一座桥连梅溪河东西两岸,桥名“聚胜桥”。聚胜桥是一座风雨桥,光绪年的《零陵县志》有记:“聚胜桥:隆庆里,石砌三拱。
”聚胜桥大约在乾隆年间建,后来这座桥几经修缮。现桥于1984年改建,把原木桥面改为钢筋混凝土,而桥墩仍是原来的石桥墩,桥梁柱仍是青石柱。
1949年后,梅溪河西又建新街,这条街成为当时零陵县西南最大的农贸集市。1950年代水口山为零陵县第十区,尔后改为水口山公社,1984年更名水口山乡,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水口山撤乡建镇。
大皮口传统村落以汉代杨震为始祖。永州知事张灿为《梅溪杨氏族谱》写的《叙》:“杨氏巨族自汉杨震迄宋龟山(宋朝理学家杨时(1053—1130),亲承二程先生道脉,为求学留下‘程门立雪’之典故),有元季肇基梅溪而居。”“
今兹考家乘,自元季通公肇基隆庆之梅溪,是为厥生民之祖。”大皮口村以杨震和杨时为始祖,其用意是告诫子孙们追求奋斗的目标方向,做官需向杨震一样清廉,读书要向杨时一样谦逊求学,求真悟道。
村民曾建庙庵祭祀杨震。光绪《零陵县志》记:“梅溪庙在隆庆里,明时建,祀汉清白吏杨震。凡遇疾疫旱干,祈祷辄应。里有争端,来庙质曲直,人莫敢诬。
”梅溪杨氏以汉杨震为始祖,并以神而祀,祈保佑其子民平安免灾疫,也祈后人跟杨震一样,清廉留史。现梅溪庙已毁。
大皮口村与大庆坪夫江仔村是同一个先祖,同根同源。先祖名叫杨智通,《杨氏族谱》(四知堂)载:“杨智通,字亨伯,三十郎,元季仁宗改元延祐,七年庚申岁正月(1321)正月六日戌时生,大明洪武二十二年己巳岁(1390)十月十九日辰时殁,享寿七十岁,零陵梅溪杨氏之始祖也。
杨智通兄弟四人,史道、智远、智通、智达。元元统十四年(1346),智远、智通、智达兄弟三人自江西客游湖湘,于丁亥二月初八定居长沙定冲桥西瓜坪。元至正十年(1350),智通、智达二人来永州贸易七年,智达公遂由芝城至宁远,家焉。
己亥秋,吕熊将军朝祀舜陵,智通与事,因乘便与兄弟一会,后仍回到泉陵。元至正癸卯二十三年(1363)十月,乃贸易至零陵西乡隆庆里大马井,主贺宗乡家,遂拜为父母。后置产业起家,卜筑零陵梅溪宅,因家焉。”
杨智通的长子杨世忠于明洪武三年出生,永乐九年逝世。安葬在大皮口村后鲢鱼洞旁。从这些历史资料可知,杨氏在水口山落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根据“卜筑零陵梅溪宅”和杨氏第二代杨世忠“葬大皮口村后鲢鱼洞”的记述,大皮口村的先祖杨智通最初落户应是大皮口村这里,杨氏一族一直在大皮口村生养休息,不断发展。
所以至今大皮口村全是杨姓,没有杂居其他姓。
杨氏在水口山梅溪洞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来因人口增多,如《杨氏族谱》所写“聚四十余村,二万余丁之众”,杨氏人员只得向村外其它地方另立户发展。水口山和大庆坪以及周围许多杨姓村子,大多是从大皮口搬迁出去后发展起来的。
杨氏第六世孙杨万柏迁居水口山镇的三坛峰,而夫江仔的先祖又从三坛峰迁出。乾隆二十七年零陵西边发生大灾,杨氏的一些族人再一次从古宅地迁居其它地方。有从水口山瓦窑头迁之道县,有迁之广东,也有迁之滥泥田、豹虎山的,还有迁之零陵城边诸葛庙的。“
智通公自世字辈分三大房,以后又分为四十八村,及今几百余村矣,皆同出智通公脉下。”在水口山镇梅溪河东岸边“杨氏宗祠”的捐款碑落款上,有许多以大皮口村为祖先发祥地的村子名,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都有。
大皮口村因人丁的发展与自然灾害的原因,杨氏子弟搬至其它地方发展的有许多,但六百多年来,大皮口村作为零陵县水口山一带杨姓氏族的发祥地,一直都有杨姓氏族人居住在这里。
村落布局
大皮口传统村落里,明代以前的古民居已不见踪迹,离村不远的水坝应是其先祖拓荒时,为保村民生存的水源所建。清末民国初《零陵梅溪杨氏族谱》中,已经有“坝口”的记载,并把坝口里的水分享情况作了限制说明。
“吾村自立宅开创以来,规模深厚。两处水源,别村异姓不占寸分。一处坝名‘无事’,古坝后名‘原坝’。
坝之下另有小坝,只许收其余水架车,不准开挖上坝。其原坝古沟,自坝起,至下观屋门口小坝止,宽一丈二尺。自小坝至社湾屋门口止,宽五尺。
凡草创修沟,遵依尺界挖铲,不准戽车。”谱中所载嘉庆二十四年的诉讼案中也有“坝口里”之名。水坝是大皮口先民在明代所建,也是大皮口现存最早建筑,至今仍造福于后人。
大皮口村坐东朝西,根据《杨氏族谱》上的大皮口村落图,清末村子的规模非常恢弘。
村南的柴君山水环村流入梅溪河,从小坝里岩洞引水入村的沟渠穿村而过,流入村前的田洞里。村北的水沟渠从另一山谷引入,从村后的田洞中环村而过,再流入村前的田洞里,这两沟渠符合谱书记叙,小坝沟渠不得超过五尺。
村中沟渠沿着村南五家堂北边横屋流出村。村北是一座宽大的三进四合院,四合院两旁是五栋独立的房屋,离屋不远有两个小高坡,还有一口水塘。小高坡为大皮口村阻挡北来的寒风,如今这小土坡和水塘已被用来建了新房。
有人说大皮口原是叫大坡口,后把“坡”字的偏旁“土”写丢了,便成了“大皮口”。这是村民口中流传的说法,其源于村北的这两个小山土坡。但是在族谱中的村名一直都是叫做“大皮口”。
村子的南北各有一条小路环村而向东延伸,现在地图上看到的是一条直道,从水口山镇而来,然后在村口分南北两条路环村向东,在村后又合成的一条直路到柴君山脚下。
大皮口村两路环绕成圆,村前村后各是一条笔直大路,大皮口村就像一根藤牵上的瓜。原村落有围墙围着,如今村落围墙早就没有了。
大皮口村古建筑保存较完好的是村南院落群,村民叫“五家堂”或“五房堂”,是杨开尧的儿子杨宏昭为他五个儿子杨太巍、杨太崑等人所建。祠堂内的烧纸盆有“光绪十九年夏”(1893)刻字,惜字塔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字,由此可推知,五家堂应是清末同治与光绪年间的建筑。
这座民居院落于2019年被湖南省列入第十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据《零陵梅溪杨氏族谱》上的大皮口村图,五家堂应是五座连屋四个纵巷道,也有人说是“五纵六横十二巷”。
五座连屋前面的照墙是宽阔的混水墙,院落前是塘、田,南面由三座独立的横屋环绕着,一座是门楼。五家堂巷巷相通,纵横相连,每栋屋之间用连廊相接,下雨天也可以走遍整个院落而不湿鞋。
院落里的门窗、户对、门楣等都采用了或刻或塑的艺术造型,其艺术精到,形式多样,非常精美,具有很高观赏性。
五家堂南侧的有一座门楼,但它不同其他村落的门楼。一般古村里的门楼会与村落建筑同一个方向,如永州江永上甘棠村的门楼就是这样的朝向,门楼要比主要建筑矮且窄小,只有两排梁架,对村内建筑起到一个防护作用。
而大皮口村的门楼与房屋主建筑不是同一个朝向,门楼面向西南方向,巷道屋是朝向西面,门楼与五家堂的建筑成钝角。与五家堂群建筑也不处在一个轴线上,而是处在院落群的南侧面。
大皮口传统村落的门楼比较高阔,非常恢弘大气。门楼为门屋的形式,有四排穿斗式梁架,每排五根木柱,中间两排的前檐柱立于大门外,用穿插枋与金柱相连。
大门前廊墙呈“八”字形,门槛前一对方形门当,方正的高大石门框,石门上框有浮雕。进入门楼不是院内的纵巷道,需要拐一弯道才能进入“五家堂”的纵巷道。
这种从门楼进入院内建筑的方式与道县楼田村的门楼布置有些相似。现门楼是近几年恢复建造,但基本规式没变,保存着原有的建筑格式。
在五家堂屋后是一座建筑面积宽阔的祠堂,祠堂朝向五家堂纵道,面向西,祠堂正厅前是大面积混水照墙,照墙外是五家堂的横巷道,祠堂从两侧门进入。
祠堂平面呈长方形,没有正前门而是在两侧山墙开大门。高大的三叠式马头墙与村其它建筑隔离。祠堂是一进式古建,进深不深,但面宽阔,两排四柱,柱与柱之间采用卷棚,似廊而不是廊。
祠堂采用的抬梁式结构,其独特之处,三架梁、五架梁、七家梁合为一个三角形的整体,每排梁架只有两根木柱,即前后金柱,九架梁的两端就搁置在两根金柱柱顶。
五家祠堂这种减柱之法和三、五、七架梁合为一整体的做法,既省工又省料,体现出重要的力学原理,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祠堂内置一圆形石盆和一座方形石质香炉。
村子的北面据原村图是一座三进的四合院,环四合院而建的是几座独立成栋的房屋,四合院后有一座祠堂,这座祠堂较之五家堂的祠堂规模要小许多,时间早,于嘉庆二年所建,但其各种雕刻却美仑美奂。
大皮口传统村落另一独有的古建筑——惜字塔。惜字塔也叫“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字库”“圣迹亭”“敬字亭”“惜字宫”“惜字炉”等。它们用途相同——焚化字纸。
字纸是指不用的书和废弃的文稿等写有文字的纸片,不过,在惜字塔中焚化的实际上是文字,纸张只是作为文字的载体而存在。与用于烧金银纸的金炉不同,惜字塔是用于焚烧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表达的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
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字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古人这种理念主要是受科举制度影响。到宋代纸虽然比较普及了,但也是很昂贵的,一般人也买不起。
中国的惜字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非常普及了。惜字塔通常是建造在市集街口、书院寺庙之内、道路桥梁旁边。
在自家院落或村内建惜字塔的,一般都是较富裕的人家或村落,大皮口传统村落建惜字塔,说明大皮口村自古以来就有尚学的风俗。
大皮口村惜字塔建在村南的村口边,柴君山溪流的西南岸,现为一新建房围隔。惜字塔以一小石山为基脚,凿三级石阶,用砖砌成的六层方塔,塔顶是三层宝葫芦造型,塔中空。
第三层建一石库门,石门上刻“仙境”两字。惜字塔祭祀的应是孔子或仓颉,村民说以前塔里立一坐塑像,供人们朝祀,后塑像被毁掉了。
那尊塑像究竟是佛还是孔子或仓颉,现不得而知。塔身有一石碑,刻记捐赠建塔人的名单,建塔时间为“大清光绪二十三年阳月吉日合村公立”。
惜字塔碑文:“六书制造以后,点横皆古圣精神,诸生披诵之余,残断亦作家心血。朽蠹而不经火化,飘零则难免涂污。是塔之建,本为吾村培筑催官,实劝地方敬惜字纸。
坚同石室,坐镇江流。惟祈珍墨仁人,爱书吉士:从此文章入化,经锻炼以生新;争看文笔高簪,干云宵而直上。”大皮口村建的这座惜字塔,不单单是鼓励村里的后生“读书做官”,也是希望村民“敬惜字纸”,读书人写出“出神入化”的好文章。
精美的建筑装饰艺术
石雕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鲜活。
门楼上的石门框是展翅飞翔的凤凰缕空浮雕。
门框右上方双翅展飞的凤脚踏祥云,身披祥云,回目翘望,祥云围绕凤的四周。尖喙,月牙形眼睑,突出的圆形眼球;曲颈;半月形花冠上清晰的花纹,鸡头下两块肉胡凸凹有别;展开内侧的飞翅上粗羽毛管,根根可数;长长的两尾甩在祥云中;缕空的云团曲绕。
门框左上方的是飞凰缕空浮雕。脚踏在祥云上,展开的双翅,曲颈回望,与凤深情对视;凰的头上没有凤美丽的花冠,嘴也有凤的前尖细后粗的形态的;展开的三尾也与祥云相绕,尾上粗羽毛管很清晰。这一组石雕,充分展示出了民间匠人的超凡艺术水平,只是不知是匠人有意或是无意,把凤凰的尾放错了位。
民间传说凤是三尾,凰才是两尾,而浮雕上却凤是两尾,凰是三尾;也许是匠人在寓意凤凰相交并存,喻当时慈禧女人在执政吗?
门楼大门前的方石礅,采用阴阳两刻手法。上层刻花纹,下屋却阳刻花、叶,两种刻法用在同一件石器上。花叶的刻纹精细,形状略有不同,却又相连相环。
祠堂内的四层柱础,下方上圆。比较特殊的是,柱础上面的石鼓直径要比中间两层的大,一粒一粒的圆鼓钉大小均称,间隔距离相等,密密麻麻的一圈。
鼓面是相连花叶,面宽而茎细;中间一层为六棱形,下层的六棱形把棱角磨成圆弧,刻粗厚花瓣和动物;与地相接是素面正方形,这种造型独特而承重力又强的柱础,充分表现了我国民间匠人的智慧。
村中民居保存较大的石水缸,也叫太平缸,是用来蓄水防火。缸长190cm,高80cm,宽90cm,内空也有175cm长、73cm宽。
据其主人杨培林说,此缸是因邻居家遭火后才制造的,用村南柴君水旁的石头开凿,因太重,只能用圆木放在缸下滚推进屋。正面雕“双凤朝阳”图,展翅飞翔的凤和凰互为相望,其尾相交,一轮红日在水缸的正中,水缸的两边另刻有悬草,采用的全是阳刻。在水缸的另一面刻有“大清光绪元年三月十二日立”字样。
村北老祠堂内神龛两边的麒麟石雕,右为麒,左为麟,而麟还带着一只幼仔。形象生动,画面圆润,动态感强。特别是麟与幼仔的互相凝望,更是惟妙惟肖。
麟面容微笑,眼睛里那种母性的慈祥,幼仔在母亲面前的憨萌娇态刻得非常逼真,这种石雕艺术充分表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水准。祠堂的神龛雕这种仁兽,表达的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盼。
另外村中还有两副旗杆石,分别立在村西进村的路口,村里人称这为“闱子”,在旗杆石上刻有“乾隆四十五年”字样,知此旗杆石立于清代中期。
木刻艺术与建筑力学的完美结合。
大皮口村两座祠堂里的木刻非常精美,选用承重的杂木,在粗厚驼峰上刻有各种动物。老祠堂的顶梁上的驼峰刻“狮子下地”;下梁的驼峰要大一倍,刻飞动貔貅;驼峰的木刻猛兽寓意深远,灵动猛兽的艺术美与梁柱承重的完美结合,高超地表现了湘南百姓的审美情趣与工匠智慧。
雄狮和貔貅这些猛兽,用于祠堂的梁架上,更有祛邪护家保平安的寓意,表达了建造者的良好愿望。
门上户对刻八卦图、摇钱树;窗子整体以“回”造形与卯榫之间花纹细刻,粗、细之间处理科学与美融合。
泥塑图案精细,艺术手法多样。
门楣上彩塑构思独特,寓意深刻,右为一摇钱树,左为一人骑马,既寓意“取经东归”,又为“得财而回”。这副彩塑嵌入墙内,墙的外砖很好地为图案遮蔽风雨,这也是彩塑为何存至今仍完好的原因。
墙上的外窗,用砖与泥灰塑成,方形窗的开口与泥塑成为一副完整的图案。
外墙博风板上的彩塑,貔貅与悬鱼草纹理清晰,圆润的画面突现图案的逼真与生动。
各式马头墙
三叠式的马头墙,高翘的墙角似鹰嘴向上突起,表现出庄重威严气势。
改良的人字封火墙。整体似人字墙,陡峭的“人”字头,下部两个墙角向上微翘,成一个抛物线。“人”字头上又砌成封火墙形,高高矗立在屋脊上,最上面塑以神兽向天仰望,这种封火墙造型把威严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的封火墙的墙角泥塑各类神兽,以示守护村落。
大皮口传统村落里的石雕、木刻、泥塑艺术,可以说充分表现了永州民间艺术的最高水平。既有乡间绅士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表现在村落的建筑上,充分反映出民间乡贤绅士的文化自觉性,也有民间艺人对各种艺术手法的掌握,以及艺术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体现。
英雄烈士张洪生
解放前,湖南的匪患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全国匪患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国民党在败走台湾前曾有计划地收编大量的土匪武装,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湖南省有大小武装土匪200余股,共20万人,永州专区就有“保二军”、“新七军”等部30000人。
1949年12月湖南虽然基本解放,但一些山区仍然被土匪占领。湖南省委决定由湖南军区所辖的10个军分区担负剿匪任务,同时中央军委留主力部队第四十六军、第四十七军在湖南进行剿匪。
以第四十六军为主体建立了湘南剿匪指挥部,负责郴州、零陵、邵阳、衡阳的剿匪任务;第四十七军负责湘西剿匪。全省共投入部队20万人进行剿匪,到1952年夏湖南全省剿匪任务基本完成。
零陵区水口山一带,因大山连绵近百里,又与桂北山区相连,国民党反动势力与湘桂边界的土匪勾结在一起,利用崇山峻岭作掩护,在这一带山区侵扰民众,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威胁新成立的政府。
零陵军分区特别在水口山乡政府驻扎了一个排的部队负责剿匪和保护新政权的任务。1950年4月6日,一股活动在湘桂边界的土匪抢劫了水口山楚阳圩场后,向大皮口村后的柴君山流窜,并躲在住在柴君山半山坡通匪者杨云的家里,在那里停下来做饭。
当时驻扎在水口山乡政府的解放军接到报告后,张洪生副连长亲自带领一个班人前去追剿。傍晚,山上已升起浓浓的大雾。张连长率领战士们一路急行军,冲上三十二道弯时,天已全黑。浓雾笼罩的柴君山伸手不见五指。
张连长他们摸黑快要靠近半山坡的一座屋子时,通匪者家里的狗大叫了起来,正在吃饭的土匪,听到狗的狂吠,大喊“解放军来了!”丢下饭碗,利用熟悉的地形,从屋后面向大山深处逃跑。
张连长冲在最前面,见屋内有灯火,就一脚把门踹开,冲了进去,一把抓住了一个没来得及逃的土匪,土匪见逃不脱了,急忙掏出手枪向张连长连开数枪,张连长倒在血泊中,光荣牺牲。
土匪乘着天黑和地形熟悉,趁机逃跑了。战士们只得先把张连长抬到大皮口村的祖山边,第二天早上才从柴君山抬出。
然后请大树脚二人和大皮口的杨龙花、李隆喜抬着放在唐家门前祖山地,4月10日在唐家门前祖山地安葬,并立碑以示纪念。后来人民政府加大剿匪力度,采取劝剿结合方法,那些活跃在湘桂边界的土匪或歼或降,基本被剿灭,零陵西南山区得以安定。
向张连长开枪的土匪后来在湘桂边界被活捉,被人民政府镇压。
张洪生烈士是河北省青云县张家屯人,时任湖南省军区零陵军分区零陵县大队第一连副连长,生年无考。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张洪生烈士把生命献给了零陵这片土地。
张洪生烈士牺牲后,村民将其安葬在青山绿水萦绕的大皮口村西南的唐家门前的山坡上。数十年来,村民为墓地除草培土,守护着这位为国捐躯,为民除害的英雄,传颂他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故事。村里的村民每年清明前后为英雄墓祭扫,敬献花圈、供奉水果,寄托哀思。
2018年大皮口村又重修了张洪生烈士墓,传承烈士为民牺牲的献身精神。
大皮口传统村落里很多人以英烈事迹为榜样教育子女,积极鼓励年轻人保家卫国,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村里一度形成了一种父送子、祖送孙参军的优良传统。
家里两代、三代当兵的就有好几家。村里谁家孩子当兵了,大家敲锣打鼓进行欢送,孩子转业归来,荣归故里,村民办宴为其接风。据不完全统计,自解放以来,该村入伍人数达130多人,每年平均有2人参军,其中任连、营、团、师级干部的有十余人。
杨易成、杨富熙在朝鲜战场上奋勇杀敌,是身负重伤授勋回归的功臣。杨军荣1979年2月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杨卫国同志(解放军117医院政治处主任)2003年参加非典救援工作和汶川地震救援,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抗非典一等功臣,参加全国抗非典表彰大会。
传统村落名人
明代进士杨材
大皮口村田肥水美,经过杨氏先祖的辛勤耕作,而逐渐发达起来,开始重视教育,走上耕读的道路,送后人读书,经过科举取得功名。大皮口村开山鼻祖杨智通六世孙杨材,字大赋,号二川。
二川是指柴君山溪流与梅溪河二水之意。生卒无考。据光绪《零陵县志》载:明正德八年(1514)癸酉举人,甲戌(1515)进士。考取进士后,走上了仕途,被授江西安仁县令。“宸濠图不轨,材洞知之,上书告变。并贻浙江左辖何天衢,阴制巨珰,毕真无外应,濠败。当时以妬王守仁故,抑其功。
守仁为在事诸人讼,诬材与焉。后以资擢监察御史,迁云南佥宪,所在以风节闻。归,惟图书数卷而已。”杨材,大皮口杨家族谱记载,杨材从小才思敏捷,聪慧无比,爱好读书,并过目不忘,听当地老人说,杨材为了读书,他经常秉烛夜读,废寝忘食。
杨材以先学进士,初任江西安仁县令,以功升监察御史,迁云南佥宪。杨家族谱记载“明嘉靖间(时间有误),以乡试成进士,官衔御史,尽谏诤职”。杨材作为地方检察官,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不畏权贵,敢于强谏,治绩显著。从官场回归时只有几卷书,没有财产。死后葬在零陵城西的杉木桥曹王庙西侧。
杨材原计划创修杨氏族谱,并写好了《梅溪杨氏族谱创修序》,在这篇《序》文中,表达了创修族谱的目的:“使人皆兴起木本水源之心,去敝俗而入于善,亲其各亲,各长其长,而天下平,岂小补哉。
”落款是:嘉靖丙戌(1526)上冬既望,赐进士第奉政大夫管蒙鹤永丽江永宁监五井,云南按察司兵备佥事,前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巡按四川,玄孙二川杨材序。”他的季子想接着修谱,“二川公昔创始未成,其子明洲公思缵绪之,积七十年”,族谱也没制成。
柴君山连隆庆里与进贤二乡,大皮口与涧岩头村也有源远深长的关系。两乡有相似的神仙传说故事,也有许多人脉相连的关系。明朝大皮口村的杨氏六世孙杨材考取了进士,作了御史官。
与大皮口村仅有柴君山一山之隔进贤乡涧岩头村的周希圣,于明万历戊子年(1578)举乡试,第二年考取进士,做了南京户部尚书。清同治八年(1869),身为钦赐翰林院编修的周崇傅,为大皮口村杨氏十六世孙杨开尧之妻刘老夫人九十一荣寿题一匾“宣荣兰室”,陈敬治为其写一对联“婺焕中天桃实霞觞叠进,堂开画锦兰孙桂子联芳”。
柴君山真是育人才之山!
恩授儒官杨焕嘉
杨焕嘉,杨材的季子,号明洲,他四岁时父亲去世,其母亲把他培教育成材,其后受皇恩授儒学官。他在明天启壬戌(1622)上冬也为《梅溪杨氏族谱》写了《赞成序》。
其文曰:“吾梅溪上下三十余里,子姓环居,皆智通公脉也。田地之丰腴,山泽畜产奕奕藉藉,富甲一方。”落款为“恩授儒学官沧江逸史”。
光绪《零陵县志》记:“杨焕嘉,字君孚,材季子。四岁而孤,母霜居,课以经史,皆自指授。十六补弟子员,名噪一时,尤攻古文词。当路征文者,踵相接著。有《明洲山人集》十二卷。”可惜其著作已无从找到了。
传说故事
柴君山名之由来
传说龙王第九子椒图游手好闲,曾把帝室的宝藏偷出,藏在柴君山的一个山洞里,并且施法术把山洞封住了。玉帝听闻后大怒,要将椒图贬谪下到凡间。
其兄貔貅因帮助炎黄二帝作战有功,被赐封为“天禄兽”,专门为帝王守护财宝。现在其弟私藏帝王宝藏,自己也有不察之处,因此决定代椒图受过,接受帝王的处罚贬至凡间。貔貅被贬下凡间后,化为一位道士,在柴君山建一座古庵寓居修炼。
他四方招财,荫庇百姓;在山上广植树林,柴君山有参天树木,丰富的山珍,周围的百姓都受恩于这山,因此人们把这座山叫做“财君山”,解放后称为“柴君山”。当地老人说,这山上过去还有一个古庵——柴君庵的旧址,现在还搭有一木棚,时有人到这里供奉、祭奠。每逢久旱不雨时,周围的老百姓抬着牺牲到这里求雨,每求必应。
这是否是县志中所记的梅溪庙呢?因梅溪庙“凡遇疾疫旱干,祈祷辄应”。
柴君山东面的何仙观乡有“何仙姑成仙”的传说故事,柴君山一山两仙的传说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鲢鱼出洞传说
传说上天大帝下凡巡察,来到光秃秃的柴君山西边山下的坝口里,见很多人在吵闹,快要打起来了。
天帝见状,急召土地爷来见。土地爷向天帝施礼后,回天帝说:此地是大皮口,有柴君山之水冲填而成的千亩开阔之地,土地肥沃,当地村民世代在这里耕种。可是今年大旱,水太少了,现在田地干涸,禾苗枯萎了。这些人是在为水争吵。
天帝问:“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土地爷说:“当年龙王子貔貅代弟受过,被贬在柴君山。龙王疼爱他,怕他孤单,在柴君山底下为他修了一座行宫,里面水淼淼的,有时还有水从里面流出。”土地爷指着塘冲里岩口说:“这口深处有一石门槛,挡住水出来。行宫里还住有‘水怪’,是龙王派来照顾貔貅的。
但貔貅不图享受,不到山下行宫吃喝玩乐。貔貅仙去时,没带上它。如今这水怪已修行多年,炎夏时,经常睡在岩口里面纳凉,挡住了出水口。天旱时,岩口里的水又出不来,这里受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也经常为争水打架。”
天帝听罢,手持行杖,在岩口上边的一块石头上用力敲了三下。行宫里“轰、轰、轰”三声霹雳炸响。水怪受惊,从岩口猛冲而出,石门坎被冲破了,一股大水随之涌出。”天帝一看,“水怪”原来是一条大鲢鱼。鲢鱼冲出岩口,尾巴甩了几甩,伏在天帝面前不动了。
这时有人来报:坝口里沈家岭下也涌出了一股大水,村民不再争斗,忙着引水灌慨救庄稼去了。
天帝抚摸了一下鲢鱼,念其不是有意作恶,又是龙王派下来的,就让它在塘冲里岩口边化为了小山丘,岩洞的水就从它右侧流出。
天帝欲行离开,看到光秃秃的柴君山,无木不生水。于是从行袋里抓了一把种子,撒向柴君山,手里还有几粒没撒出去,顺手丢在了庙山里。随从见天帝抛撒树种,也把自己口袋里的松树籽撒向柴君山其他的山坡。
天帝走后,柴君山主峰之西坡下,长出一大片常绿阔叶林。后称之为“青山里”,成为水源地。柴君山山脉到处长满松树,柴君山之松,不用栽种,砍了,不出几年,又长满了。柴君山的山泉水也多了,山泉从坝口里流出,往西流经大皮口村,汇聚于梅溪河,奔湘江而去。
大皮口村东边的庙山里,树种繁多,郁郁葱葱。山上小路边的山凹处曾建有庙宇,传说天帝敲过的石头,还在塘冲里消水岩之上,拿石头敲击,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小山娘娘
很久很久以前,村里有一户人家,家里养了两只老鸭婆生蛋,男主人每天早晨起来捡蛋,捡到的不是一只蛋而是五六个,天天如此。主人深知其奥秘,默不作声地天天早早起床去捡拾鸭蛋。
有一天,天还没亮,主人的儿子起来小解,听见鸭子大叫了一声,拿火照一下鸭笼,就大喊了起来:“爸,快来看,鸭子今天生了6个蛋。”他爸迷糊中一惊,“唉!”叹了一口气,只好起来把鸭蛋捡了起来。
第2天早晨,就只捡到两个蛋了,第3天,第4天,还是两个主人把儿子臭骂了一顿,儿子不解地说:“你早不说,我怎么知道!”
传说村里有位单身汉,已经40多岁了,没有成家,一个人做农活一个人吃饭。一天,他见米缸里没米了,就磨了一箩谷子,将米装入米缸中,还是做事吃饭。过了较长一段时间,他量米煮饭时,忽然感觉不对,米缸里的米还有那么多!这时离磨米差不快两个月了。
他想了一下,明白了,装做什么都不知道。继续做自己的事吃自己的饭。
有一天,隔壁家的一位嫂子,拿着米筒到他家来,跟他说:“兄弟,借几升米给我,明天磨出米了再还你。”“我也蛮久没磨米了,你看米缸里还有不有米啊?”随口说完后,他马上就后悔了:真不该大声说米啊!把米借了,大嫂也还了,可米缸里的米却一天天少了,米缸不再生米了。
还有传说:有一户人家看见别人家在煮酒,等他煮完酒后,就借用别人家的热锅热灶煮酒。煮酒时,酒是出得很多,却很淡很淡,尝一下跟水差不多。这户人家心里很纳闷,刚煮的第一锅水,酒就这么淡了?但也只好接着煮下去。
天黑了后,他再接酒尝尝,酒却很浓了,并且酒还带有一些淡黄色,跟泡了红枣一样。煮酒的女人向男人眨眼,男人明白了,没作声。
到了夜晚,房东一家人都去睡了。时间一小时一小时过去,酒还是不停地流入酒坛中,所有能装酒的器皿也都装满了。深夜,房东及村里人都熟睡了,煮酒的两人不好去别人家敲门借酒缸,只好让酒继续流出。
五更时分,房东起来小解。看见堂屋边还有火光,迷迷糊糊大声问了一句:“你的酒还未煮完?”正在烧火的女人打了一个呵欠,答道:“哦,快了!”一句回应,酒又变淡了。
传说这种事过去村子时有发生,村民认为这些都是小山娘娘做的,现在人们用“小山娘娘”来形容那些“心胸窄,气量小,说不得”的人。
乡村振兴
大皮口传统村落有丰富的自然条件,发达的交通网络,上千亩良田,为村落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保护、开发、利用传统建筑,古建筑里的各种艺术作品需要充分保护起来,可以建一个村博物馆,集中展现过去农村常用的家什农具,艺术作品用大幅照片方式并加以说明。宣传好烈士事迹,讲好传说故事,让村落的文化内涵活跃起来。适当改造古建筑里的生活设施,鼓励人们住在古民居里,古民居与现代生活方式充分结合,以给古民居生命的活力。
古建筑外围新建房需统一规划设计,开发旅游民宿。把古民居与新建民居相融合,形成一个古今一体新村落。
充分利用柴君山资源。开发徒步游、骑车游、古建考察游等旅游形式。在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方式加大宣传,把民宿、风味小食、民俗有机结合起来,相信大皮口传统村落的发展会越来越好!